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韩国竟偷了中国超130项传统文化,结果被中方“打包”告上联合国,现在韩国人要崩溃了! 今年5月,中国刚接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大会主席国的活儿,没几天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掀起了一阵“非遗溯源”的风波。 说是风波,其实是实打实的证据——10天里,137项材料一股脑儿摆在了桌上,全是针对韩国申遗项目的质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看这材料,态度也挺明确,直接给韩国下了通知:45天内,把这些申遗项目的千年传承证据拿出来。 算下来,截止日期就是7月15号,现在离这日子也就剩几天了。 据说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实施以来,头一回对一个国家的非遗项目搞这么严格的回头查。 有意思的是,这事儿不光中韩两国盯着,国际上也挺关注,已经有十多个国家站出来说支持中国的立场。 要说这具体有争议的项目,掰着手指头能数出不少。 传统手艺方面,最显眼的是榫卯技术。 韩国给它换了个名叫“大木匠-木结构建筑技术”就去申遗,中国这边拿出文献和老物件一对照,明明白白能看出源头在哪儿。 还有贵州的傩戏面具,被韩国包装成“安东假面舞面具”;四川自贡的彩灯节,到了韩国改叫“燃灯节”,这些都在那137项争议清单里。 节庆方面,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一直争议不小。 中国这边翻出了宋代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元代的《高丽史》,里面写着早在中国端午节流行的时候,高丽就有模仿着过的习俗,连划龙舟、戴香囊这些细节都学得挺像。 饮食和民俗里,泡菜文化算一个。 中国研究人员不光查到明清时候山东、东北就有腌菜的传统,还做了微生物基因检测,发现韩国传统泡菜和山东辣白菜的菌群相似度高达88%。 更有意思的是,1910年代韩国有份《每日申报》,上面文章说“仿燕京腌法者为正宗”,可见那时候他们也没避讳这手艺是从中国北方学的。 还有那首“阿里郎”民谣,韩国把它当“民族灵魂”,但中国这边找出了20世纪初在延边流传的版本,曲调一模一样,歌词里还带着早期汉语词汇的影子,明显是边疆各族一起琢磨出来的。 韩国搞申遗的路数其实挺固定的:把中国的文化项目拿来,要么模糊发源地,要么嫁接点自己的历史故事,就说成是自己的。 说白了,就是光说自己那套,故意不提真实的历史渊源。 可这事儿有个绕不开的坎儿:韩国建国才一百多年,要拿出有千年历史的证据,确实有点为难。 一开始他们对这事儿还不上心,媒体也不怎么报道,好像想拖着算了。 但眼看7月15号越来越近,国内也开始慌了,尤其是学界,不少韩国学者出来说,政府得认真对待这事儿,别因为早年操作不规范,把国际信誉弄丢了。 毕竟这次被查的项目里,像端午祭、农乐舞这些,都是他们申遗成功后当作“国家门面”的,现在一个个被拎出来审查,文化圈里肯定不好受。 说起来,这45天的期限眼看就到7月15号了,现在离截止也就剩几天,韩国要是拿不出证据,之前那些申遗成功的项目可能真得被清零,这事儿闹得挺大,估计他们现在头都大了。 中国这边一直说,文化这东西本来就是流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不能为了占为己有就改历史。 有学者打了个比方,说文化遗产就像河流,源头清楚了才能流得长远。 这话其实挺在理,要是连根在哪儿都不认了,那传承下来的东西也变味了。 而且这事儿不光是文化本身的问题。 谁能把自己的文化故事讲明白,在国际上就有更多话语权,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软实力。 韩国要是这次说不清道不明,不光可能丢几个非遗项目,以后国际社会看他们的文化诚信度,估计也得打个问号。 现在不少国家都觉得,是时候把非遗认证的规矩定得更严点了。 说不定经这么一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能更完善些,毕竟保护文明多样性,总得有章可循才行。
韩国人要崩溃了,中国这次不但要把端午节成功夺回,连韩国的国菜(泡菜)都要夺过来!
【2评论】【1点赞】
匝释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