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紧密的邻里生活中,因养宠物引发的矛盾,正悄然成为破坏社区和谐的刺耳杂音。武汉李先生的经历,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故事发生在武汉一个老旧小区,这里本应充满邻里间的烟火气与和谐氛围,然而居民遛狗不拴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让这份和谐大打折扣。李先生作为小区一员,多次目睹不拴绳的狗在小区内肆意奔跑,出于对自身和家人安全的担忧,他曾在业主群发布视频和照片,提醒大家文明养宠,可惜无人重视。
6月12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矛盾却彻底爆发。李先生送完孩子回家,在楼梯上遇到了彭某和他未拴绳的狗。突然,狗狗朝李先生扑来,受到惊吓的李先生本能地用脚将狗顶开,随后质问彭某为何不拴绳。彭某却满不在乎地说:“我的狗不咬人。”
这轻描淡写的回答,瞬间点燃了李先生长期以来对不拴绳遛狗的不满。李先生表示要报警,并指出彭某未给狗办狗证,让警察来处理。这一举动激怒了彭某,他竟转身回家拿剪刀,幸亏被妻子及时拉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争吵并未就此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彭某情绪失控,摘下眼镜,用头猛撞李先生的脸部。瞬间,李先生的鼻子鲜血直流,楼梯上血迹斑斑。李先生立即报警,因鼻血不止,他先前往医院就诊。检查结果让他陷入困境,鼻骨和鼻中隔均骨折,医生建议住院手术,但考虑到工作,李先生当天仅简单清理了伤口。
本以为此事过后彭某会有所悔悟,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李先生像往常一样送孩子上学,出门时看到彭某在门口磨菜刀,眼神凶狠地盯着他。李先生心生恐惧,不敢停留,立刻带孩子骑车离开小区。
刚出小区门,孩子轻声告诉李先生,彭某跟出来了。李先生回头一看,果然是彭某。他不确定是否被跟踪,于是决定试探,骑车掉头返回小区,彭某也跟着返回;再次出小区,彭某依旧紧紧跟随。在一个红绿灯处,李先生故意停留,想让彭某先走,可彭某也停在那里不走。李先生意识到,彭某是在故意挑衅,报复昨天的事。
李先生担心孩子安全,只能强装镇定,直到把孩子送到学校,彭某才离开。为防彭某伤害孩子,李先生拍下视频留存证据,再次报警,并找物业调取了小区监控。
第一次冲突发生后,警方迅速行政立案,李先生前往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结果为轻伤二级,案件性质发生转变。李先生将鉴定情况反馈给辖区派出所后,社区出面调解,希望双方和解。
然而,彭某毫无歉意,还认为是李先生找社区施压,态度嚣张。李先生对彭某失望至极,坚决拒绝调解,要求依法处理。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更是为了维护法律尊严和倡导文明养宠的社会风气。
6月30日,警方通知李先生,案件已由行政转为刑事。这一转变让李先生看到希望,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随意伤害他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7月9日晚,李先生接到警方通知,彭某已被刑事拘留,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其实,宠物伤人事件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狗咬人、猫抓人等情况时有发生。去年5月,某小区就发生一起狗咬人事件。当时,狗主人骑电动车遛狗未拴绳,狗从车上跳下,扑向正在收拾东西的男子并将其咬伤。狗主人不仅没有道歉,也不查看男子伤势,转身带着狗离开。
男子气愤不已,当场报警。警察找到狗主人后,双方就赔偿问题未达成一致,男子将狗主人起诉。经法律判定,狗主人赔偿男子3500元。有时候,人们争的不是钱,而是一口气。如果狗主人当时态度诚恳,道歉并带男子去医院打狂犬疫苗,或许就不会闹到上法庭。
结语 李先生的遭遇,不仅撕开了邻里矛盾的口子,更引发了对文明养宠底线的质疑。当“我的狗不咬人”成为漠视规则的借口,当暴力和威胁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边界,伤害的不仅是个体的身心,更是社区的信任与温暖。
这起事件警示我们,文明养宠绝非私事,而是关乎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法治的威严,应成为守护每个人免于恐惧的坚固盾牌。只有规则得到敬畏、法治得到尊崇,邻里间才能少些戾气和冲突,多些理解和安宁,让“斥责不文明”不再需要勇气,让每一天都充满安心。
参考信源:扬子晚报 2025-03-26《遛狗不牵绳咬伤他人 法院:狗主人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