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中进士,敢骂遍朝堂的"清流领袖",这位福州才子的一生比戏文还跌宕 提到晚清的文人风骨,绕不开一个名字——陈宝琛。这个出生在福州螺洲古镇的世家子弟,用一生写就了一段"从神童到国士,从朝堂到江湖"的传奇。 陈家在福州是真正的名门,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手握生杀大权。可到了陈宝琛这一辈,他偏不靠着祖辈荫庇,21岁便凭真才实学考中进士,敲开了翰林院的大门。要知道,在科举时代,多少人熬白了头都摸不到进士的边,而他已是天子近臣,妥妥的"晚清学霸"。 更厉害的是他的脾气。入仕后,陈宝琛和张佩纶等三人因敢说敢骂成了名,被称为"清流四谏"。别人见了权臣点头哈腰,他们偏要指着鼻子骂贪腐;别人对洋务运动讳莫如深,他们敢直言利弊;就连皇帝做错事,他也能捧着奏章跪在太和殿前不肯起来。 有人说他"愣",可正是这份愣劲,让光绪帝又爱又"怕"——爱他的赤诚,怕他的锋芒。据说有次他弹劾李鸿章的亲信,李鸿章派人送礼求情,被他直接扔出大门,还在奏折里加了句"臣宁折不弯",气得李鸿章摔了茶杯。 可就是这样一个"朝堂硬汉",晚年却自号"听水老人"。辛亥革命后,他回到福州老家,在乌山脚下建了座小楼,每日听着山泉叮咚,写下《沧趣楼诗集》。诗里没有了当年的剑拔弩张,只剩"百年心事归平淡,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淡然。 从21岁的少年进士,到叱咤风云的清流领袖,再到归隐山林的白发诗人,陈宝琛的一生像极了晚清的缩影——有过热血,有过挣扎,最终归于历史的烟尘。但那些诗里的风骨,那些朝堂上的坚守,却成了留给后世的一声长叹。 #晚清历史 #福州名人 #历史冷知识#晚清名臣# #晚清人物# #晚清政商人物# #晚清硬核人物# #福州名人# #晚清科学家# #晚清文人# #陈怀琛#
21岁中进士,敢骂遍朝堂的"清流领袖",这位福州才子的一生比戏文还跌宕 提到晚清
碑刻春秋
2025-07-14 00:20: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