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身就将他心爱的女子安排在殉葬名单上。侍卫们前去捉拿郭贵妃,她大惊失色。
明太祖朱元璋定下规矩:帝王驾崩,后宫妃嫔要随葬。
这不是建议,是律法。
洪武十五年,孝陵修成,四十多名妃子被召进宫,次日下葬,玉带未解、香粉未退。
朝臣没一个敢吭声,只因朱元璋一句话——“此以断人后患。”断的是后宫干政的苗头,杀的是将来可能插手朝局的外戚。
这规矩到永乐年间延续。朱棣葬于长陵,殉妃十六人。
朝鲜进贡的韩氏,被选入名单,理由简单粗暴:“贤而有文。”
意思是她识字,能写诗,够格陪着皇帝走。可要是妃嫔身份太高、有子嗣、背后还有权贵撑腰,也能豁免。
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张敬妃就是一例,不仅保住性命,后来还被封为太妃。
仁宗朱高炽一生短暂,在位不足一年,体胖多病,刚坐上龙椅不久就病倒。
病榻前,他拉着张皇后的手,说得轻:“朕功德不及祖宗,陪葬妃五人足矣。”
意思是,不用大杀特杀。张皇后点头,但心里翻江倒海。
皇帝话是说得体面,真让她决定,那就不是选五个无关紧要的低级妃了,而是要解决心头大患。
郭贵妃是宫中势力最大的一人。
出身名门,祖父郭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弟弟郭玹也被封为武定侯。
十四岁入宫,姿色出众,性子却不温顺。朱高炽宠她,抄没太监家财也全给她送去,三子连诞:滕怀王朱瞻垲、梁庄王朱瞻垍、卫恭王朱瞻埏。
宫中传话:“张皇后有凤印,郭贵妃有实权。”火药味一直在。
皇帝病重那几日,张皇后悄悄召见礼部官员,讨论殉葬名单。
名单一出,礼部尚书皱眉:“郭贵妃有子,按规应免。”张皇后冷声回应:“皇帝临终口谕,五人之内,不能违背圣意。”一句话把人噎住。
几日内,殉葬名单敲定:郭贵妃、顺妃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充妃黄氏。
除了郭氏,其余四人无子无权,宛如棋子填数。
封诏那夜,锦衣卫奉命入承庆宫。宫门紧闭,侍女跪迎。
郭贵妃未睡,披着狐裘坐在灯下。听完圣旨,她只问一句:“陛下最宠我,怎会让我去死?”话音未落,已站起,走到窗前拉开帷幕,月光照在她脸上,冷如霜刀。
带队校尉回了一句:“若贵妃不从命,三位王爷,恐怕难保。”这话才真狠。
郭贵妃指甲刺破掌心,血顺着袖口流下来,转头一笑:“要我死,好办,把毒酒端来。”
内宫传来消息那一刻,张皇后静坐烧香,只问:“干净么?”太监答:“饮下毒酒,无挣扎。”张皇后点头:“传旨净面,封棺。”
与此同时,其他四位妃嫔被带往偏殿。
没人反抗,也没人哭。
白绫早挂好,鸩酒摆在案上。顺妃谭氏先行,自斟自饮;王氏、黄氏步步跟上。
王氏走得慢,还对着自己影子念了几句经。宫人眼眶泛红,没人敢拦。
几日后,五副棺木进入景陵,封土堆成,碑文草草,唯郭贵妃一行刻得深:“仁宗之宠,承庆之哀。”
滕怀王朱瞻垲得知母亲死讯,当夜病倒,一年内撒手人寰;梁庄王、卫恭王也接连早夭。
郭家盛极而衰,无声沉入历史。
张敬妃得免一劫,安然留在宫中,地位比肩太后。
英宗朱祁镇亲历土木堡之变,吃尽俘虏滋味,回京后心性大变。
他想起父亲身后妃嫔齐殉的事,发下一道诏书:“自今以后,废殉葬。”
一道圣旨,终结了延续近百年的残酷礼制。
郭贵妃的死,最终也只成了一桩“制度执行”的案例。
她曾宠冠后宫,母仪三子,风光一时,到头来,只因人事变动与宫斗算计,成了给祖制画句号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
[1]《明史·仁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