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 美国国防部长刚刚宣布! 7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突然在网上喊话,表示五角大楼将“开绿灯”,简化所有流程,全面加速生产更多军用无人机,并要求每个美军成员都要学会操控无人机! 这一行动背后是美军无人机部署的迫切需求。目前美军在役的主要大型无人机包括MQ-1C“灰鹰”和MQ-9“死神”等型号,然而MQ-1C仅采购了204架,而且基层部队的无人机配备进度滞后。相比之下,俄乌冲突中的交战双方已经将小型无人机作为核心战力,仅7月12日,俄军就出动了597架无人机袭击乌克兰,而美军当前的应用规模与全球趋势存在显著差距。 技术竞争压力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的“彩虹”“翼龙”系列军用无人机已经出口到超过50个国家,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巴基斯坦、沙特等国的采购量每年增长30%。即便美国要求“购买美国货”,其无人机仍面临性能瓶颈:乌克兰前线反馈表明美国的小型无人机容易受到电子干扰,而中国的民用大疆无人机经过改装后已在战场上广泛应用。技术上的代差迫使美军加速整合人工智能与低成本无人机技术。 军事战略的调整成为了必然选择。五角大楼的新政策明确将无人机视为“消耗品”,并允许基层指挥官直接采购,这直接对标俄乌战场的经验——乌克兰通过每月消耗1万架无人机来形成战术优势。美国还计划将无人机作战纳入明年所有的训练科目,试图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装备数量的不足。这一转变本质上是对“大国竞争”战略的响应,尤其针对太平洋地区可能出现的冲突。 全球军贸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北约国家如芬兰、丹麦和加拿大已启动了大规模的无人机采购计划。芬兰在2023年新增了2000架小型无人机,丹麦则斥资3.81亿美元购买了专为北极设计的机型。然而,美国的无人机出口面临中国的强大竞争,乌克兰因成本和可靠性问题开始转向中国产品,这迫使美国通过简化流程、降低采购门槛来争夺市场份额。这场博弈不仅关乎装备竞赛,更涉及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 美国的焦虑反映了军事变革的深层逻辑:当无人机从“高端装备”变成了“战术耗材”,传统军事强国的技术垄断正在被打破。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形成了压倒性的竞争力;而美国则试图通过技术迭代和战略调整来维持其主导地位。这场竞赛的最终目标可能并不仅仅是无人机本身,而是能否构建起一个以“无人机+人工智能+数据”为核心的新型作战体系。未来的战场上,谁能够更高效地将海量低成本装备转化为战斗力,谁就能够掌握制胜先机。
俄罗斯不敢对阿塞拜疆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不是怕了阿塞拜疆那点军力,而是俄国如果不
【3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