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

掘密探索 2025-07-14 15:41:24

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抗击列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现在港岛最显眼的女王雕像,立在中环的皇后像广场,这尊1906年竖起来的青铜像,原本是英国人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立的,周围还围着汇丰银行、立法会大楼这些“殖民时期的老建筑”,活脱脱就是香港“被殖民”的实体证据。   香港的雕像并非“女王一家独大”,尖沙咀有“抗战英雄纪念碑”,西贡矗立着“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纪念碑。   香港大学里还摆着孔子像,这些雕像就像拼图,拼出了香港的“多面身份”:它既是曾经的殖民地,也是抗击外敌的前线,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地。   但问题也来了:殖民时期的雕像和民族英雄的雕像,到底该“谁站C位”?议员提的“换像”,说白了就是在问:“香港的历史记忆,到底该听谁的?”   支持撤像的议员和网友,理由特别实在:香港需要“去殖民化”的实在动作。   自1997年回归以来,“去殖民化”一直是香港的大事儿,街道名改,教科书加了中国历史,立法会前还把英国殖民旗帜给撤了,可维港的女王像,就像根刺扎在很多人心里。   更关键的是,林则徐对香港有特殊意义,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直接惹毛了英国人,引发了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开启了百年殖民史,换句话说,林则徐是“抗击列强”的代表,而香港的殖民起点,就是列强对林则徐禁烟的报复。   把林则徐像立在维港,就像用历史跟历史对话,“当年你因为禁烟被侵略,如今我用你的精神守护这片土地,”这种“以史为镜”的仪式感,让支持者觉得“特提气”。   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核心观点是:雕像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历史记忆该“都留着”。   有历史学者说,女王像虽然是殖民产物,但也是香港“当世界港口”的见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香港靠英国的贸易网络成了远东枢纽,女王像某种程度上是“全球化早期”的符号,强行拆了,就像撕掉老照片里不喜欢的部分,反而让历史变得不真实。   还有市民担心“换像”会引发连锁反应,“今天拆女王像,明天会不会有人要拆汇丰银行?后天是不是连立法会大楼的殖民风格都要改?”这种“怕事儿越闹越大”的焦虑,本质是对“极端去殖民”的警惕,毕竟香港的魅力,就在于“中西合璧”的包容劲儿。   更现实的是操作难度,维港是香港的“门面”,改个雕像得走规划、审批、公众咨询一堆程序,麻烦得很,林则徐像的设计、选址、钱从哪来,也得各方协调,有网友吐槽“提议容易,真干起来难,别最后成了‘口水仗’,”   说到底,是香港在“找自己”,回归27年了,香港人既想甩掉殖民的“旧包袱”,又舍不得“国际大都市”的“新标签”,既想强调“我是中国人”,又想保留“我跟别人不一样”的独特劲儿。   香港的维港,从来不是“谁的专属地盘”,它被殖民者占过,被抗争者守过,现在属于14亿中国人,雕像换不换,咱们可以慢慢商量;但“爱国爱港”的底色,必须刻进每一块砖、每一尊像里。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