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要崩溃了,中国这次不但要把端午节成功夺回,连韩国的国菜(泡菜)都要夺过来!

韫晓生 2025-07-14 16:05:12

韩国人要崩溃了,中国这次不但要把端午节成功夺回,连韩国的国菜(泡菜)都要夺过来!   (信源:京报网——“泡菜王国”餐桌拉响警报,韩国网友:日子还能不能好好过了)   近来,全球文化遗产领域风波不断,他国“挪用”熟悉文化符号申遗引发广泛争议。韩国多次将源自中华文化的传统项目重新包装申遗,不过如今一个能改写规则的变量已登场,誓要遏制“文化拿来主义”。   韩国申遗“巧思”由来已久。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引发国内困惑。虽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列入非遗名录明确正朔,但韩媒仍借“端午”二字渲染为“韩流”延伸。实际上,“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渊源、内涵不同。   近年来,韩国操作变本加厉。一家韩国食品公司尝试在美国申请饺子外观专利;泡菜申遗时,韩方将“中国卷心菜”替换为韩语音译词,遭教科文组织警告;申报“韩国泡菜文化日”为非遗项目时,因引用中国典籍腌渍技法,被要求补充本土性证明致项目延期。    除了直接挪用,他们也擅长将中国文化元素进行“韩化”包装。例如,源自中国的榫卯技术,被改头换面为“大木匠与木结构建筑艺术”,并成功申遗。从泡菜到汉服,中华文化的诸多元素都面临着被争夺的风险。   究其根本,韩国申遗策略根基不牢。研究指出,部分申遗文本历史依据薄弱,多依赖民间传说而非考古实证。如“安东河回假面”申遗,仅凭模糊记载就提前起源时间。   为提高成功率,还重金聘请团队拍宣传片、联合他国申报。这种漠视文化源流、抢占符号的行为,偏离文化遗产保护初衷。   然而,情况在改变。中国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为全球文化遗产治理带来新契机。中国明确要源头治理乱象,手握1970年《公约》这把“国际法利剑”,强调文化财产归属权不容篡改。   作为主席国,中国可推动建立更严格审查机制,如设立“文化DNA鉴定机制”,要求申遗项目提交详尽历史源流报告和跨文化影响评估,为申遗设防火墙,让模糊历史叙事“创造”文化归属的做法难通过。   若有国家申报与他国传统相似项目,审查机构可依新规要求其阐述文化来源并比较分析。    中国的应对方案远不止于此。计划中还包括建立全球文物数字溯源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文物确权,要求交易文物提供清晰的流转证明。这意味着,一件高句   丽时期的壁画,也需要提供从创作到流转的全链条记录,那些依靠零散记载构建的文化叙事将无处遁形。   同时,缔约国履约评级机制将强化,未通过年度审查国家申遗资格可能被暂停。   “争议文化遗产调解委员会”或应运而生,新规要求“共享型文化遗产”申报国提交所有文化关联国家书面认可文件,如申报“燃灯会”需获文化圈内国家同意,这给“文化拿来主义”套上紧箍咒。   更重要的是,中国主导的改革不仅是技术层面,更是话语权重新分配。建立跨国专家库有望打破西方主导的遗产评审体系,预计到2025年亚洲国家在教科文组织非遗评审委员会席位大幅增加,亚洲声音更响亮。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供不同范式,从敦煌文书数字化共享到云冈石窟3D打印技术实现佛像“数字回归”,展现“共享式保护”胸怀,与“圈地式申遗”形成对比。   因此,这场变革对韩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摒弃文化圈地思维,深化合作、参与项目,或能在新秩序中找到可持续位置。   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无需抢夺符号,景德镇不否认高丽青瓷成就,故宫不称唐招提寺为“海外行宫”。    在新秩序下,这种以抢占为目的的文化博弈,是否真能迎来终结?而面对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又该如何构建更坚实的保护屏障?答案或许就在于,在真实的历史面前,所有虚构的叙事终究不过是沙上筑塔。

0 阅读:4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