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网友评论,中印最大不同:中国人实干,印度人空谈。中国和印度最大的不同到底是什么,有一位外国网友表示,两国人的思想是最大的不同,中国人是“实干派”,而印度大多都在“空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印两国发展路径的差异,从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就说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高铁网络从 2008年第一条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到2025年总里程突破5万公里,仅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 而印度首条高铁项目“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自2015年启动以来,因征地纠纷、资金短缺、技术依赖等问题,原计划2023年完工的项目已多次延期,至今仍未实质性动工。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印度的公路、港口等领域——2015年莫迪提出的“制造印度”计划,旨在打造全国物流体系,但近十年过去,印度物流成本仍占GDP的14%,是中国的两倍以上。 制造业领域的对比更为鲜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2022年制造业出口额达4.8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5.3%,涵盖从纺织机械到高端芯片的全产业链。 反观印度,虽然提出“印度制造”口号,但2024年其纺织机械零部件60%依赖中国进口,针织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的进口比例更是高达70%。 更关键的是,印度制造业长期受制于电力短缺、工人罢工、法规繁琐等问题,即便政府大力扶持,其制造业占GDP比重仍不足15%,远低于中国的27%。 教育体系的差异直接影响劳动力质量,中国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技术人才。 而印度尽管人口超过中国,但2023年小学辍学率仍高达21%,大学普及率仅为26%,大量年轻人缺乏基本技能,青年失业率超过20%。 这种“人口红利”与“人才赤字”的矛盾,使得印度难以复制中国制造业的成功路径。 政策执行效率是另一个关键维度,中国的五年规划通过量化指标和动态监测,确保政策连续性和目标达成率。例如“十三五”规划25项主要指标全部如期实现,13项提前完成。 而印度的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常沦为“政策慢性病”——议会为修一条铁路可争吵十年,土地收购法案因利益集团阻挠拖延数十年,导致“制造印度”等战略难以落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精英阶层津津乐道的“民主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反而成为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科技创新领域的差距同样显著,中国5G基站数量截至2025年4月达443.9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5G应用覆盖86个国民经济大类,形成从芯片到终端的完整生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实现全球覆盖,精度达3米,还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等领域。 相比之下,印度自研的NavIC导航系统民用误差高达20米,且依赖进口零件组装,2025年仍未解决信号丢失和兼容性问题。在软件业,印度虽出口额达2450亿美元,但70%为IT服务外包,利润率长期低于20%,而中国软件收入97.1%来自本土市场,构建了涵盖云计算、AI的自主生态。 军事领域的对比更凸显实干与空谈的分野。中国通过自主研发,从歼 - 20 隐身战机到 055 万吨大驱,形成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装备出勤率和体系化作战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印度则长期依赖进口,2025 年采购 6 架美国 P-8I 反潜机,单价从 2009 年的 2.6 亿美元飙升至 6 亿美元,且因多国装备混用导致维护成本高昂、协同作战能力低下。这种 “万国牌” 军购模式,看似技术多元,实则是后勤混乱和战斗力虚浮的根源。 更深层的差异在于发展理念,中国通过“顶层设计+基层实践”,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 ——从“博士驻村”推动乡村振兴到“全连接工厂”引领工业升级,形成“精英下沉”与“群众参与” 的良性互动。 而印度的发展更多停留在口号层面:政府出台的政策往往缺乏配套措施,民间力量因种姓制度、地区割裂难以形成合力,最终导致“数字印度”“清洁印度”等倡议沦为表面工程。 这种“重愿景轻执行”的思维惯性,使得印度在人口、地缘等优势面前,始终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进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中国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基础设施投入、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积累起系统性竞争优势;印度则在口号与现实的落差中,逐渐拉大与中国的差距,一个靠实干构筑发展根基,一个在空谈中消耗潜力。未来的竞争,或许将进一步印证“行动者得天下,空谈者失机遇”的朴素真理。
一纸承诺墨迹未干,印度的算盘珠子已经拨得噼啪作响。中国刚放行了一批稀土材料,整整
【185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