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底捞服务员胸前挂着的打赏二维码,成了不少人议论的焦点。有人觉得新鲜,也有人皱起了眉头:这到底是创新服务,还是变相推行小费制度?
要理解这事,得先看看咱们中国的服务业是怎么运行的。过去没有大众点评的时候,老一辈会写表扬信,夸餐厅饭菜好吃。信息普及后,大家就在手机APP上点个五星好评。这些方式比直接扫码打赏更体面,也更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
其实中国也不是没出现过“赏钱”。早年间,大户人家吃饭高兴了,可能会给店小二塞几块银元,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并没有形成普遍规则。新中国成立后,服务员工资统一发放,哪还有让顾客额外掏钱的说法?
时间久了,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去饭店吃饭,菜价里已经包含了服务成本。你花钱买的不仅是饭,还有服务。两清了,就别再整别的花样。
而国外就不一样了。美国服务员底薪极低,小费几乎成了收入主力。现在有的地方甚至涨到了账单的25%,连打包带走都得给。这种模式下,服务员收入波动大,还容易引发种族、性别上的争议。欧洲稍微好点,在账单里加10%-15%服务费,省得顾客纠结。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跟咱们“明码标价、一次结清”的消费习惯对不上。
那海底捞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推出这个二维码?看看它的最新财报就知道了。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只增长了1.2%,净利润却暴跌了15%-20%。单店日均收入从2019年的14万元降到了8万元。门店方面,开了20家又关了15家,净增才5家。明显是有点着急了。于是,“二维码打赏”就成了转移人力成本的一种尝试。
但问题是,海底捞员工本来就有不错的薪酬体系。普通员工干得好,一个月能拿1.2万,店长更是能拿到几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还挂个二维码写着“服务满意请打赏3.99元”,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顾客看到这个,难免会觉得被推着掏钱。更尴尬的是,扫码还要凑近看,对女服务员来说,可能还会引起误会,让人不舒服。
有人说,这不是自愿给吗?至于这么较真?但细想一下,这里面的问题不少。中国人好面子,一群人吃饭,有人给了,其他人不给就显得不合群。久而久之,“自愿”就变成了“你不给是不是不满意?”服务员追着问,吃饭也变得闹心。
对服务员来说,本来好好干活拿工资就行,现在为了小费,还得拼命讨好顾客,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这不是把劳动变成“求着别人赏钱”了吗?之前还有人吐槽海底捞逼员工跳舞取悦顾客,这就更说不过去了。干活挣钱凭本事,不该靠“舔”客户。
往大了说,这对整个行业也不是好事。服务员心思都在怎么讨好顾客要小费上,谁还顾得上把菜端稳、把桌子擦干净?要是海底捞开了头,以后理发、取快递、点外卖都要扫码打赏,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岂不是越来越高?
我们早就习惯了“明码标价、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消费方式。如果这个底线被打破,服务人员不好好工作,反而靠“卖笑”赚钱,那不就乱套了吗?
餐饮行业的核心还是饭菜质量和实在服务。海底捞如果觉得经营压力大,不如多花点心思把菜做好、把基础服务做扎实,而不是让顾客额外掏钱买笑脸。
作为一家在国内运营的企业,不管是本土品牌还是外资,都得尊重我们的文化和法律。根据《价格法》,不能收取未标明的费用。而且我们也习惯了“服务包含在菜价里”的消费方式。
如果消费者觉得这种打赏方式不舒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去吃。毕竟,老百姓吃饭是图开心省事,不是来花钱买糟心的。这种违背国情、脱离现实的做法,恐怕也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