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政策如同儿戏,美军采购导弹规模激增,外媒:已担心库存不足。最近美国媒体披露,

全球秒报君 2025-07-14 18:18:32

对乌政策如同儿戏,美军采购导弹规模激增,外媒:已担心库存不足。最近美国媒体披露,虽然美国总统宣布要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武器,从而提升乌克兰的防御能力,但是仅仅能提供10枚爱国者3防空导弹。美军采购爱国者3防空导弹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之前预计的4倍左右,为此外媒认定美国五角大楼已经担心库存不足。 当五角大楼宣布恢复向乌克兰提供“10枚爱国者导弹”时,基辅防空部队的欢呼声中夹杂着苦涩的回响——这个数字仅能覆盖基辅市两天的防空需求。而与此同时,雷神公司的生产线正昼夜轰鸣,美军采购爱国者导弹的订单激增至原计划的四倍。这场军援闹剧的荒诞表象下,一场动摇美国军事霸权的深层危机正在发酵。 美国对乌军援的反复无常绝非偶然失误: - 2023年9月:宣布暂停提供爱国者系统,理由“库存告急”; - 2024年2月:秘密转运12套发射架至以色列; - 2024年7月:恢复援助却仅限10枚导弹。 这种摇摆暴露出美国战略资源的系统性枯竭。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显示,陆军现役爱国者导弹库存已跌破战时最低红线(1200枚),而补充周期长达18个月。更致命的是芯片荒蔓延至军工领域:每枚PAC-3 MSE导弹需382枚特种芯片,全球短缺使月产量卡在40枚瓶颈。 雷神公司股票在订单激增消息发布当日暴涨7%,但繁荣背后是结构性危机: 1. 供应链锈蚀:导弹固体燃料关键成分AP的全球产能70%集中中国; 2. 人才断层:美国航天工程师平均年龄49岁,30岁以下仅占12%; 3. 产能陷阱:扩建亚利桑那州工厂需24个月,远水难解近渴。 军工巨头在国会山的游说支出创历史新高(2023年1.2亿美元),推动的却是无法即时转化为战力的远期投资。这种资本逻辑与战场需求的撕裂,正吞噬美军战略弹性。 俄乌战场已成导弹坟场。俄军电子战部队创新“诱饵消耗战术”: - 发射廉价的“海鹰-10”无人机(单价1.2万美元); - 诱使乌军发射爱国者导弹(每枚400万美元)。 数据显示乌军日均消耗防空导弹11.7枚,而俄军无人机月产量已达3500架。这种1:340的效费比,使西方军援陷入数学绝境——即便美军交付全部订单(2027年前1600枚),仅够支撑乌军136天作战。 军援缩水引发北约体系连锁震荡: - 波兰紧急叫停原定移交的32套“闪电”防空系统 - 德国议会搁置第6批IRIS-T导弹拨款 - 西班牙撤回“霍克”导弹维修技术人员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东亚:台当局推迟“锐霆专案”采购案,担忧美军战时无力补充台岛防空导弹库存。这种信任危机如多米诺骨牌般动摇着美国全球同盟体系。 导弹荒本质是冷战思维的时代脱臼: “美军仍活在1991年‘沙漠风暴’的荣耀中——当时42天战役仅发射158枚爱国者导弹。而今乌克兰单日拦截战果就需消耗20枚导弹,时代已变,美军思维未变。” 五角大楼2023年《国防工业战略》仍聚焦F-35等明星装备,对弹药储备的投入占比不足军费预算3%。这种“重平台轻消耗品”的思维定势,使美军沦为泥足巨人。 当第10枚爱国者导弹装入运往基辅的集装箱,雷神公司CEO格雷格·海斯正签署价值22亿美元的新工厂建设合同。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打桩机轰鸣着砸向大地,而乌克兰士兵在战壕里数着所剩无几的防空弹药。这幕分裂图景映照出美国霸权的黄昏时刻——它仍有挥舞支票的力气,却已失去兑现承诺的能力。 导弹荒的真正警示在于:当雷神的股东为创纪录的股息欢呼时,西太平洋的舰长与东欧的防空兵正在重新评估那份来自华盛顿的安全保证。一个幽灵般的问题开始萦绕在从布鲁塞尔到东京的盟国指挥部:当“山巅之城”的军火库响起空洞回声,被掏空的究竟是导弹库存,还是霸权信用的最后基石? 在宾夕法尼亚州雷神工厂的陈列室,1984年首枚爱国者导弹与2024年最新型号并肩而立。四十年间,导弹精度从15米提升至1米,但美国的战略误判却从海湾战争的轻微偏差,放大成今日无法挽回的鸿沟。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军事霸权不在于能生产多少精密武器,而在于能否在承诺与现实间架设诚信的桥梁。当第10000枚导弹走下生产线时,华盛顿可曾算过,自己还有多少信用可供消耗?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全球秒报君

全球秒报君

每日更新,国际新闻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