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称帝后,小舅子徐辉祖拒绝臣服,将自己关在祠堂,跪在父亲徐达牌位前哭泣朱棣大怒,对皇后徐氏说:“我是真想杀了你弟弟。”话虽如此,可朱棣还是手下留情了。 建文四年六月,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城内局势混乱,许多官员选择向新主表示归顺。 但有一人例外。魏国公徐辉祖,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子,同时也是朱棣妻子徐皇后的亲弟弟,没有出现在迎接朱棣的人群中。 他独自走进徐家的祠堂,紧紧关上大门,跪在父亲徐达的牌位前。门外能听到燕军士兵的脚步声和呼喊,但他只是沉默地跪着,望着父亲的灵位,脸上表情沉重,眼中含泪。他的行为,是对新主朱棣的无声抗拒。 朱棣得知了徐辉祖拒不出迎的消息,脸色立刻阴沉下来。徐辉祖不仅是前朝重臣,更是他的至亲,此举无异于当众打他的脸。他立刻带人,亲自前往徐达祠堂。 朱棣推开门,看到徐辉祖背对着他,跪在灵位前,纹丝不动。 “徐辉祖!”朱棣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大局已定!你还要固执到什么时候?” “臣心中,只有一个皇上,他已不在了。”他口中的皇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在过去的四年“靖难之役”中,徐辉祖是建文帝倚重的大将,多次领兵对抗朱棣,特别是在齐眉山之战,他指挥得当,几乎让朱棣陷入绝境,是朱棣军事生涯中少有的挫败。 朱棣看着徐辉祖的背影,手按在腰间的剑柄上,握紧又松开。眼前这个人,是他的政敌,曾差点要了他的命,但也是他妻子的亲弟弟,他敬重的岳父徐达的长子。杀了他,后果很复杂。 当晚,朱棣回到后宫。皇后徐氏,徐辉祖的亲姐姐,显然已经知道了白天发生的一切。她沉默地侍立一旁,神情忧虑。 “整整四年!他帮着朱允炆跟我刀兵相见!现在,他居然还敢这样!公然抗命!他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皇帝?有没有你这个姐姐!” 朱棣的愤怒不仅源于徐辉祖的抗拒,更源于齐眉山那场刻骨铭心的失败所带来的屈辱感。 徐皇后抬起头,眼中含泪,看着盛怒的丈夫,轻声唤道:“陛下……” 她没有直接为弟弟求情,但这声呼唤包含了太多:对丈夫的敬畏,对弟弟处境的担忧,对父亲身后名声的顾虑,以及对家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朱棣看着妻子眼中的泪光,胸中的怒火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他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他下令将徐辉祖逮捕,关入了诏狱——专门关押皇帝钦点重犯的地方。 在狱中,负责审问的官员要求徐辉祖写认罪书,承认错误,归顺新朝。 永乐元年初,经过数月的关押和反复权衡,朱棣做出了最终的处置决定。他没有处死徐辉祖。 他下了一道旨意,将徐辉祖禁锢在他自己的府邸之中,没有皇帝的诏令,徐辉祖不得踏出府门一步。 这是一种变相的终身软禁,剥夺了徐辉祖的政治身份和经济来源,只保留其人身自由于方寸之地。 徐辉祖被释放出狱。当他走出阴冷的诏狱大门时,南京城早已改元“永乐”。他抬头望了一眼皇宫的方向,眼神复杂,沉默不语,然后登上了押送他回家的马车。他被送回了曾经的魏国公府,大门被从外面看守起来。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徐辉祖一直被禁锢在自己的府邸中。高墙深院,隔绝了外界。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爵位,失去了俸禄,生活所需可能仅靠家族接济或旧有积蓄维持。 更为关键的是,史料记载,在这五年软禁期间,徐辉祖始终没有向朱棣低头。他没有写悔过书,没有承认朱棣帝位的合法性,没有表示效忠。 永乐五年,徐辉祖在被软禁的府邸中去世,年仅四十余岁。他的死,结束了他固执而悲壮的后半生。 朱棣得知徐辉祖的死讯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最终,他下了一道旨意:允许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 后来,朱棣曾对身边的心腹将领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徐辉祖这个人,若当初肯为我所用,我后来数次亲征漠北,讨伐蒙古,何至于如此辛苦?哪里还需要我每次都亲自带兵出征?” 徐辉祖的选择,让他在那个风云变幻、成王败寇的时代,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没有选择屈服于胜利者的强权,也没有选择背叛自己效忠的对象。 他用自己后半生的禁锢和沉默,书写了一份对旧主的忠诚。这份忠诚,在后世史家评价“建文忠臣”时,始终绕不开他的名字。 参考信源:《明史》
朱棣称帝后,小舅子徐辉祖拒绝臣服,将自己关在祠堂,跪在父亲徐达牌位前哭泣朱棣大怒
有意义的出发
2025-07-14 18:48: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