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

潮女炫风尚 2025-07-14 21:12:05

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子,就只是为了寻到丈夫的坟墓,女人在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发坤哥,我和孩子来看你了,我等了28年啊!” 王发坤是湖北黄冈农村人,生在50年代,家里条件一般,兄弟姐妹多。他从小就老实本分,干活麻利,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好后生。长大后,他娶了同村的李金花,俩人感情不错,婚后生了两个儿子,日子虽紧巴但也算踏实。1979年,国家边境不太平,他被征召入伍。听说他走的时候,李金花还挺支持,毕竟那年代保家卫国是大事。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再没回来。 那年对越反击战,王发坤不算新兵了,战场经验有一些。他所在的部队任务很重,经常要冲在前面。牺牲那天,他是为了让战友们安全撤退,自己留下来断后,结果中了弹。部队后来给他评了个烈士,家里收到通知时,李金花整个人都懵了。她不识字,通知书是村干部念给她听的,两个儿子还小,根本不懂发生了啥。王发坤就这么走了,连遗体都没能运回家,只知道埋在了云南那边。 丈夫没了,李金花才30出头,日子却像塌了天。她没啥文化,也没啥手艺,只能靠种地和打零工养活两个儿子。那时候农村苦,粮食不够吃,她经常自己少吃点,把好的留给孩子。村里有人劝她改嫁,她死活不肯,说王发坤是为了国牺牲的,她得守着这个家。每年清明,她就带着儿子在村口烧纸钱,告诉他们爹是英雄,别忘了。 时间一晃,儿子们大了,一个出去打工,一个在家种地,家里日子稍微好点。可李金花心里总有个疙瘩——她不知道王发坤到底葬在哪。她听人说烈士都埋在云南,可具体地方没人能告诉她。这事在她心里憋了快30年。2007年,她终于下定决心,要去找。她跟儿子们说:“你爹走了28年了,我得去看看他,不然死了都不安心。”两个儿子挺孝顺,咬咬牙答应陪她去。 那年头,2000块对李金花家不是小数。她没存款,只能找亲戚借,凑齐了钱,带着两个儿子上了路。他们没坐过飞机,也舍不得高铁,就挑最便宜的长途车,一路颠到云南。住的地方也是最便宜的小旅店,吃的是自带的干粮。到了云南,他们也不知道具体在哪找,只能一家家烈士陵园跑,问管理人员有没有个叫王发坤的烈士。 这一找就是好多天,腿走肿了,人也累垮了。直到有一天,在麻栗坡那边的一个陵园,管理人员翻记录说有这个人。李金花跟着过去,看到墓碑上“王发坤”三个字,眼泪一下就出来了。她不识字,但儿子念给她听,她知道找对了。那一刻,28年的苦和盼总算有了个交代。她没钱修啥大墓,就简单清理了墓地,摆上带来的香烛,跟儿子们说:“这下好了,咱们一家算团圆了。” 找到王发坤的墓后,李金花心里踏实了。她和儿子们后来每年都尽量去一趟,扫扫墓,带点花,算是对王发坤的念想。这事在当地传开了,有人写进报纸,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普通农村女人的坚持。不少人也受了触动,开始打听自己家亲人的下落,想着缅怀一下过去。村里年轻人听了这故事,都说现在的太平日子是老一辈拿命换来的,得珍惜。 李金花晚年身体不好,走路都费劲,但她还是常摸着王发坤留下的军功章,念叨过去。她去世前交代儿子,把她葬在云南,挨着王发坤。她走的时候很安详,儿子们按她说的办了。这对夫妻,一个用命守国,一个用28年的坚持守家,最后总算在另一个地方聚上了。

0 阅读:0
潮女炫风尚

潮女炫风尚

潮女炫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