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大战,让我们彻底认清了俄罗斯!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 苏联刚解体那几年,俄罗斯几乎是贴着地在朝西方靠。 叶利钦政府那时候,对西方的热情堪比粉丝追星,俄罗斯政坛到处是“亲西派”,经济上推行“休克疗法”,外交上呼吁加入西方“文明大家庭”。 普京刚上台那会儿,也曾表示希望俄罗斯成为“欧洲的一部分”。 但问题是,在西方眼中的俄罗斯始终是个“外来户”。他们怕俄罗斯太大、太强、太难控制,却又瞧不起这个“斯拉夫兄弟”。 宗教上也不对路,东正教和天主教、新教上千年的恩怨,注定俄罗斯很难在文明认同上真正融进去。 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这些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敌意更是刻在历史骨子里的。 一个入侵过无数次的邻居,想当“欧洲大家庭”里的一员?人家不光不欢迎,还一个劲往北约里挤,把俄罗斯越逼越窄。 当年北约东扩,俄罗斯虽然抗议了,但更多是嘴上说说。 2004年,北约一口气吸纳了7个东欧国家,2008年又提议让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入约。这对俄罗斯来说,简直是刀架在脖子上。 2022年,普京终于出手,打响了“特别军事行动”。但战争一开,西方的态度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是谈判,而是全面制裁。 俄罗斯被踢出SWIFT,能源出口遭围堵,资产被冻结,外交上几乎成了“国际孤岛”。 这时候,俄罗斯才真切地意识到:西方的门不但关了,还上了锁。 于是它开始“转身向东”,把油气卖给中国和印度,用卢布结算绕开美元制裁,还和伊朗、朝鲜加强军事合作。 据韩媒报道,朝鲜向俄罗斯提供了上千万发炮弹和数万兵力支援,在俄军弹药紧缺的情况下,成了关键外援。 而中国和印度则成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新靠山”,稳定了它的经济基本盘。 这场战争并不是普京的一时冲动,而是俄罗斯长期内心撕裂的爆发。嘴上说的是“安全焦虑”,实际上是认同危机。 俄罗斯既想用西方的语言讲道理,又想用东方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两边都不认它。 比如,俄罗斯一方面指责乌克兰侵犯顿巴斯地区俄语民众的人权,这是典型的“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西方听着都耳熟。 但另一方面它又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强调国家主权不容侵犯,这又是“主权高于一切”的逻辑。 这种左右摇摆,既让西方觉得它虚伪,又让乌克兰觉得它霸道。结果就是,俄罗斯打着“自卫反击”的旗号开战,西方却把它当成“侵略者”围剿。 俄罗斯想要的,是一场速战速决,推翻基辅政府,扶持亲俄政权,让乌克兰“回头是岸”。 但乌克兰没那么容易倒下,西方也没坐视不管。军援、情报、制裁,一波接一波,拖住了莫斯科的脚步。 据《纽约时报》分析,俄军在战争初期严重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也高估了自己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结果是攻不下、退不了,陷入了消耗战。这场战争已经不是俄罗斯想打多久,而是双方还能撑多久。 战场上的进退两难,背后是战略上的失败。俄罗斯想靠战争重建“势力范围”,却反而加速了西方阵营的团结。 北约不但没被吓住,反而越来越靠近俄罗斯边境。瑞典、芬兰也先后入约,这对俄罗斯来说,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023年之后,普京的态度明显变了。他不再谈“欧洲大家庭”,而是开始频频访问亚洲国家。 和印度商谈油气结算,和中国深化经贸合作,连和伊朗、朝鲜这样的“老朋友”也重新走到了一起。 俄罗斯外交部多次声明,“不再幻想与西方修复关系”。这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已经无路可退。西方的铁墙已经筑起,俄罗斯只能在东方寻找新的出路。 而且俄罗斯的联邦体系并不稳固,85个联邦主体中有22个是共和国,其中不少有民族独立倾向。战争一旦失败,内部离心力可能迅速爆发。 据《金融时报》分析,俄罗斯若在乌克兰战败,不排除出现“分裂潮”。车臣、达吉斯坦、鞑靼斯坦等地区,曾多次发生独立运动苗头。 普京的“强人形象”如果崩塌,俄罗斯可能面临的不只是战败,而是体制危机。 所以,未来的俄罗斯,不再是那个横跨欧亚、左右逢源的“大帝国”。它必须重新定义自己:是继续幻想“第三罗马”的荣耀,还是脚踏实地做一个稳定的亚欧国家?
俄乌大战,让我们彻底认清了俄罗斯!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
碧瑶含烟柳
2025-07-14 21:46: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