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几年前,万名中国军人悄悄潜入巴基斯坦,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行一项

薄荷猫少女 2025-07-14 22:15:28

50几年前,万名中国军人悄悄潜入巴基斯坦,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行一项绝密任务:1601工程。 1971年夏,喀喇昆仑山深处突降暴雨,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将270名中国工人困在了临时工棚里。通往营地的道路塌方,电话线断裂,所有人断水断粮,被困海拔4500米的绝壁之上。 生死一线之间,现场只剩下一根细如发丝的铅丝电话线还在抖动。 当时,两名年轻的施工党员自愿请战,系上简易保险绳,抓着这根铅丝,一点点爬向山那边的通讯点。 他们知道,能不能救下270个战友,全靠自己撑过这段百米山崖。 风雪凛冽,他们的手掌被铅丝割得鲜血直流,脚下是随时可能塌陷的冰层。 他们没有停,也没有喊,直到成功拉通电话线,传回求救信号。 靠着这两个人的拼死一搏,工程指挥部紧急出动直升机和抢险部队,将所有人安全转移。 这是中巴公路建设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之一,也是中巴友谊最早的血色见证。 1951年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交,成为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伊斯兰国家之一。 相比当时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观望与敌意,巴基斯坦的主动姿态,为两国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中巴关系真正步入“血浓于水”的深度,是从喀喇昆仑山上那条中巴公路开始的。 1965年,巴基斯坦迫切希望修建一条贯穿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的公路。 于是,巴陆军工兵司令法鲁克少将亲赴中国请求支援,表达修建中巴公路的愿望。 1966年,中方决定以绝密代号“1601”启动工程任务。 施工人员从新疆进发,隐秘进入巴基斯坦,开辟这条被称为“死亡通道”的喀喇昆仑之路。 中巴公路全长超800公里,其中420公里由中国承建,横穿帕米尔高原,翻越喀喇昆仑山脉,最低点3000米,最高点接近5000米。 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缺氧、高寒、地质活动频繁。 最初,巴方承担了红旗拉甫至哈里格希之间的142公里段施工,但由于人手、装备、经验均不足,仅完成了25公里后就被迫求援。 中国工人再次进驻,接手最难的一段。 在缺氧条件下,每一镐下去都可能虚脱。饮用水要在雪地中融冰,食物依靠罐头,饭煮不熟,汤也煮不开。 工人们长期高负荷作业,很多人患上了高原病和营养不良,但无人退缩。 最让人痛心的是1976年的一次爆破事故。为了炸开一个巨大山体,工程队设计了50吨集中爆破。 但突发地裂与提前塌方使部分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撤离,最终25名中国工人永远留在了爆破点。他们没有留下遗言,只有留在山体中的衣物碎片和工具。 直到1978年中巴公路全线竣工,约有88名中国工程人员牺牲,他们的遗体被安葬在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中。 从1601工程走到一带一路,中巴友谊没有停步。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中,中巴经济走廊被誉为旗舰项目。该走廊全长3000多公里,贯通喀什与瓜达尔港,连接南亚与中亚,是能源、交通、通信与产业融合的超级工程。 截止2024年,过去11年间,走廊一期工程建设完成34个项目,总投资超250亿美元,带动就业超10万人次,拉动巴GDP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 如今,经济走廊已进入第二阶段,更加重视产业协作和民生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 而巴方也给予高度配合,在安全、政策、金融等层面全面支持中资企业。 中巴友谊常被称为铁杆兄弟,但这份情感从不只存在于政府文件中,更体现在人民之间的真实互动。 现在中国在巴基斯坦设有孔子学院,还有专门的中文培训课程。 巴基斯坦不少学校已经把中文列为选修课。 2022年,在中国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多达2万多,还不算线上交流的青年团、访华代表团。 回顾中巴从建交到今天,中巴互相扛过风雨、扛过地震、扛过洪水、扛过舆论、扛过疫情,扛到今天还在合作升级。 中国有句话叫“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中巴这对兄弟,从来不是嘴上喊喊,是用行动写进历史的。 参考信源:

0 阅读:0
薄荷猫少女

薄荷猫少女

思念是无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