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中国下重手,作出前所未有决定:禁止中国人购买美国农田,并“收回”中国人已经购买的土地。 这项政策的出台速度极快,从酝酿到落地几乎没有给市场反应时间,直接冲击了中美农业领域的正常合作。 说起来,美国对中国农业投资的限制其实早有伏笔。2023 年,美国参议院曾以 91 票对 7 票通过法案,禁止中国企业购买美国农地,当时的导火索是一家中国公司在北达科他州靠近军事基地的土地上计划建设玉米加工厂。 但这次特朗普政府的动作更大,不仅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国公民,还试图通过行政命令直接收回已购土地,这在以往的国际商业合作中极为罕见。 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 “国家安全” 和 “粮食安全”,声称中国购买农田可能威胁美国主权。但实际数据却很打脸:截至 2023 年,中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农田仅占全美总量的 0.0003%,连加拿大的零头都不到。 更讽刺的是,美国盟友加拿大、荷兰等国控制着美国 33% 的农田,却从未被针对。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让外界看清这更多是一场政治操作。 事实上,美国政府的真实动机可能更复杂。一方面,特朗普的政治基础包括大量美国农民,而此前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反制措施(如加征关税、转向巴西采购大豆)曾让美国农业遭受冲击。此次政策被视为对农民的 “安抚”,试图通过制造 “中国威胁” 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另一方面,美国可能想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谈判中增加筹码,毕竟中国掌控全球 90% 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美国军工产业对此高度依赖。 目前来看,政策的实际影响远超预期。首先,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美国法律规定,政府若强制收回私人财产需按市价补偿并开放司法审查,但特朗普政府的模糊表态让中资企业陷入被动。已有中国企业表示将依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发起诉讼,要求保障权益。 其次,美国农业自身也面临困境: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导致农场劳动力短缺,正值收获季的加州农田因无人采摘而面临作物腐烂的风险,而本土工人又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这种矛盾让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考虑临时放宽移民政策,却又与强硬的反移民立场冲突。 中国的应对策略则体现了多层次的反制。一方面,中国商务部宣布有条件恢复对美稀土出口,前提是不得用于军工领域,直接卡住了美国的 “脖子”。另一方面,中国加速调整供应链,中粮集团与巴西签署 100 万吨大豆采购协议,减少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 同时,国内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中化集团旗下先正达公司投资 30 亿元建设智能化育种实验室,目标在 5 年内实现玉米种子自给率 80%。这些举措不仅是对美国政策的回应,更是为长期粮食安全和技术自主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政策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质疑。《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指出,中国持有的美国农田既不涉及军事敏感区域,也无证据显示存在 “间谍风险”,所谓 “国家安全” 更多是政治口号。 这种将经济问题安全化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美互信,也让国际资本对美国市场的稳定性产生怀疑。毕竟,今天可以没收中国投资者的土地,明天是否会对其他国家采取类似措施?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全球资本对美国农业投资的长期撤离。
特朗普对中国下重手,作出前所未有决定:禁止中国人购买美国农田,并“收回”中国人已
瑶光沐蕙芷
2025-07-14 23:07: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