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虎皮芳草潭 2025-07-15 10:37:39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那场席卷武汉的疫情,很多人都记住了李兰娟院士,当时她力排众议,果断提出“封城”,事后证明这一招确实为控制疫情立了大功,大家普遍知道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传染病学领域的权威。 可谁又会把这位医学界的顶尖专家,和早年间自学中医、在田埂上奔走的“赤脚医生”联系在一起?这背后,其实是一条相当不寻常的从医之路。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农村,家里穷,从小就对“没钱看病”这件事有切肤之痛,她成绩好,一路保送进了杭州的重点高中,可学费都成问题,看着家徒四壁,她一度想过退学。 不过,在班主任的劝说下,加上母亲从牙缝里省下的五块钱,让她硬是靠着助学金读完了高中,谁知“特殊时期”一来,她的大学梦也跟着碎了。 但换作别人,可能就此认命了,李兰娟却没消沉,反而转身跑去学了针灸,她心里想得简单,村里老人腰腿疼是老毛病,学点本事能帮他们减轻痛苦,也算没白读书,这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这让学成归来的李兰娟面临一个现实的选择:一边是留校当老师,工作稳定,工资也高;另一边是回村当赤脚医生,活累钱少。 当时从公社干部到村里乡亲,不少人都觉得她“忘本”,国家培养了你,怎么能扔掉安稳的教师工作去当个赤脚医生,然而李兰娟压根没理会这些议论,她知道自己学医是为了什么,便毅然决然地回了村。 但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到什么地步,卫生所的药房里空空如也,连最普通的感冒药都凑不齐,她没被吓住,自己掏出当老师攒下的几十块钱买了些常用药,又带着村民上山采草药,在土灶上教大家熬药、制药粉。 然而,靠着这些土方子和一手针灸,还真解决了不少问题,老人的关节炎,扎几针就能缓解;妇女头疼发热,一碗草药下去也好了大半。 但是卫生所那点不到十块钱的工资,还经常拖欠,她常常得自己垫钱去镇上进药,半夜里,只要乡亲一招呼,她就拎着煤油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的田埂出诊,从无怨言。 面对别人“半吊子医生”的质疑,李兰娟就把药理书放在手边,一有空就翻,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用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在几年后,机会来了,李兰娟被推荐到县医院进修,她本想学眼科,却阴差阳错被分到了传染科。 但也正是这个偶然,彻底改变了李兰娟的职业方向,报到没多久,她亲眼目睹一个年轻的肝炎患者,从入院到死亡只用了十天。 然而,病人的生命在她眼前迅速流逝,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她,站在病床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才能救活这些重症肝病的病人? 在一次查房,她看到肾衰竭的病人在用透析机“洗血”,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既然血能洗,那肝脏的功能是不是也能用机器在体外替代一部分,她立刻打了报告,申请了三千块经费,带着团队埋头搞起了人工肝研究。 那段日子,实验室的灯几乎彻夜不熄,几百次的失败在她看来都是家常便饭,为了省钱买试剂,她甚至把自己的伙食费都搭了进去。 毕竟她太清楚了,这项技术能救多少人的命,尤其是那些农村病人,得了肝病往往拖到晚期,送到医院时已经没什么办法。 这条研发路漫长又枯燥,搞砸了要写检查,搞成了也没什么奖励,可她只盯着一个结果:救命。 直到1996年,“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终于研发成功,这套系统等于在肝衰竭病人的身体外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为肝脏再生或肝移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项能活命的技术,李兰娟没有当成专利锁起来,而是跑遍全国去推广,手把手地教各地医生使用,在她看来,“少死几个病人,比什么奖章都实在”。 时间快进到2003年,非典来袭,浙江接到疑似病例时,医院里人心惶惶,有些医护人员甚至找借口调岗躲避。 然而,李兰娟用自己在一线的经验,硬是带着团队在浙江实现了“零漏诊、零院内感染”的记录,为全国的防控提供了范本。 所以,当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病毒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时,李兰娟的反应并非一时冲动。 看到医院里挤满绝望的病人,氧气瓶都用尽的混乱场面,她比谁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开会时,她直接提出“封城”建议,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最终,武汉封城,疫情曲线应声回落,证明了她判断的准确性,这步险棋,其实是她几十年与传染病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凝聚成的必然选择。 而官方档案记录的是她攻克人工肝、抗击疫情的功勋,但在老家乡亲们的记忆里,她或许永远是那个值得信赖的“李医生”。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武汉封城,需要被记住的不仅是李兰娟;浙江日报——为什么再来武汉?李兰娟:国家有需要 我随时出发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