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持续警告未果,特朗普终于要下死手,除掉这个心头大患!   白宫方面近日决定

正又直说事 2025-07-15 10:54:44

几个月持续警告未果,特朗普终于要下死手,除掉这个心头大患!   白宫方面近日决定,就美联储总部装修严重超支的问题,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展开调查。   这场看似针对建筑工程的审查,实则是特朗普与鲍威尔长期政策分歧的总爆发,背后折射出美国政治与经济体系的深层博弈。   事情的导火索是美联储总部的翻新工程。这个始于2017年的项目最初预算为19亿美元,主要用于对两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建筑进行安全升级和现代化改造。   但由于建筑材料价格飙升、石棉污染清理超出预期等客观因素,成本最终增至25亿美元。特朗普抓住这一超支问题大做文章,指控鲍威尔管理失职,甚至在国会听证会上“作虚假陈述”,要求国会展开调查并追究其责任。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财政纪律的问责,但明眼人都能看出,真正的矛盾焦点在于货币政策。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多次公开要求美联储降息以刺激经济,甚至威胁要提前罢免鲍威尔。然而鲍威尔始终坚持美联储的独立性,强调利率决策必须基于经济数据而非政治压力。这种对抗在今年达到白热化——美联储连续四次维持利率不变,而特朗普的支持率在经济议题上却面临压力。   法律层面,特朗普的行动面临重重障碍。根据《联邦储备法》,总统只能因“履职不力或渎职”罢免美联储主席,而政策分歧并不构成合法理由。   今年5月,最高法院在一项裁决中明确指出,美联储是“结构独特的准私人实体”,其独立性受特殊保护。这意味着特朗普若强行罢免鲍威尔,很可能引发宪法危机。但白宫显然不愿轻易放弃,正试图通过国会调查塑造“管理不善”的舆论,为罢免寻找借口。   这场博弈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国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报告指出,美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全球金融风险。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公开支持鲍威尔的独立性,称其为“勇敢的央行行长典型”。   而新兴市场国家则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担心美联储政策转向可能引发资本外流。例如,巴西央行近期连续加息至15%,以应对潜在的外部冲击。   对于鲍威尔而言,这场调查既是危机也是考验。他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详细解释成本超支原因,强调翻新工程的必要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主动要求美联储监察长展开独立审查,试图以程序正义回应质疑。   在欧洲央行论坛上,他直言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维持利率的关键原因,争取国际同行的理解与支持。这种内外兼顾的策略,既维护了美联储的公信力,也为自己争取了政治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施压行动正在重塑美联储的权力生态。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前美联储理事沃什等潜在继任者,近期频繁公开批评鲍威尔,形成“影子主席”效应。   这种政治干预不仅可能削弱美联储的决策效率,还可能导致市场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信任度下降。德意志银行警告称,若鲍威尔被迫离职,可能引发美元和美国国债的抛售潮。   从历史维度看,这一幕与1970年代尼克松政府施压美联储的情景颇为相似。当时尼克松为连任施压美联储主席伯恩斯维持低利率,最终导致滞胀危机,美元信用严重受损。   如今特朗普的做法虽形式不同,但本质仍是试图将货币政策工具化。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可能损害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还会动摇全球对美元体系的信心。   在这场权力博弈中,法律与制度的边界正在接受考验。尽管特朗普的行动短期内难以撼动鲍威尔的职位,但持续的政治干预已对美联储的独立性造成伤害。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凯瑟琳・贾奇所言,公众对美联储“脱离民众疾苦”的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将长期削弱其政策合法性。而鲍威尔能否顶住压力,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系到美国央行能否在政治漩涡中坚守专业立场。   这场由装修超支引发的风波,本质上是美国政治极化与经济治理困境的缩影。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选举政治主导下,经济政策的专业性正日益让位于短期政治利益。而美联储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其独立性的削弱将带来难以估量的连锁反应。   未来几个月,随着监察长审查结果的公布和国会听证会的推进,这场博弈或将迎来关键转折。无论结局如何,它都将深刻影响美国经济的走向,乃至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塑。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正又直说事

正又直说事

又正又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