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真是离了各大谱,竟然在中国外交部的记者会上提问:“受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影响,日本汽车制造商铃木因零部件采购延误,已暂停在日本生产其主要小型车。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2025年6月5日,北京外交部记者会上,日本NHK记者直接开炮,问了个让全场屏息的问题:“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搞得日本铃木汽车零部件拿不到,主要小型车生产线都停了,中方咋看?”这问题听着是来“兴师问罪”的,可背后的事儿没那么简单。 稀土这玩意儿,号称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不是因为它多稀罕,而是它真离不开。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里的高强度合金,哪样不得靠稀土提炼? 中国是全球稀土老大,供应量占了大头,政策稍微一动,国际产业链就得抖三抖。2025年,中国政府说要管严点儿,所有进口稀土的企业得接受溯源检查。理由?国家安全和环保呗。这听着挺正儿八经,可落到日本头上,就成了“灾难”。 铃木汽车,一家日本老牌车企,小型车生产线直接停摆。没零部件,机器不转,工人傻眼,高管急得满头汗。短期内找替代供应商?难! 稀土开采和加工的技术门槛高得吓人,不是说换就换的。日本政府急了,赶紧通过外交渠道找中国“说理”,企业也忙着往澳大利亚砸钱,想搞点新货源。可这哪是几天能搞定的? 日本记者这问题问得可不单纯,摆明了想让中国背锅。意思好像是:“你们管制稀土,害得我们铃木停产,你得负责!”这态度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又不是针对日本,是全球政策,咋就成了日本的“专属灾难”?再说了,铃木停产是供应链没抗住压力,跟中国政策有关系,但也不能全赖中国吧? 结果,林剑的回答直接把这刺儿给怼回去了。他说得很明白:中国管制稀土是为了国家安全和环保,符合国际法和世贸规则,没啥毛病。 接着 然后话锋一转,把矛头指向美国——“要说供应链乱套,还得从美国那场关税战说起,还有某些国家稀土贸易不规范。”这招太妙了,既保住了中国的立场,还顺手把锅甩给了美国和那些“中间商”。 林剑这话不是随便说的。美国2018年挑起的关税战,把全球贸易搅得一团糟,中国稀土也被卷进去。后来还发现,韩国有些企业从中国买了稀土,转手卖给美国,钻空子赚差价。 中国一看这不行,得管管了。于是就有了溯源检查这招,确保稀土不被乱用。这政策一出,日本受了影响没错,但根儿上还是美国关税战和韩国倒卖惹的祸。林剑这么一说,日本记者的“责问”瞬间就站不住脚了。 日本政府赶紧找中国谈,外相岩屋毅在东盟会议上跟王毅聊了几句,希望中国能快点批稀土出口。王毅态度很清楚:合作没问题,但得平等互利,还得尊重彼此。 这话听着大气,也给中日关系留了余地。企业层面,日本开始找新路子,加大对澳大利亚稀土项目的投资,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过这得花时间,短期内还是得捏着鼻子跟中国好好沟通。 中国这边也不是铁板一块。 坚持原则的同时,也稍微松了松手,调整了政策。没过几个月,铃木生产线又转起来了,日本松了口气,中国也没吃亏。这事儿算暂时消停了,但留下的坑还挺多。 稀土这波风波,把全球供应链的软肋暴露得一清二楚。中国一收紧,日本就扛不住,这说明啥?很多国家的产业链太依赖单一来源了。 一旦上游出点事儿,下游就得抓瞎。铃木停产只是个例子,别的国家、别的行业呢?这问题不解决,以后还得乱。 日本指责中国,可林剑一翻账本,美国和韩国也跑不了。这说明啥?国际贸易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背后全是算计。稀土这东西,战略价值太高,谁都想多抓一把,谁也不想被卡脖子。 稀土的重要性,这回算是彻底摆上台面了。工业要靠它,军事也离不了。哪个国家能掌控稀土,谁就多张牌。中国是稀土大国,这优势不能随便丢,但咋用好这张牌,还得动脑子。 中国这回的态度很明确:原则不丢,但也不死磕。管制稀土是为了安全和环保,这没毛病;调整政策缓解市场压力,也挺人性化。 这事儿平息了,但问题没完。全球供应链还得补短板,别老指望一个国家扛大头。稀土贸易的规则也得更公平,不能让少数国家钻空子。 中国这边,稀土这张牌还得继续打好,既保住自己利益,也得让全球经济稳住。毕竟全球化这趟车,谁也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