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之块,贵在“软治”:以柔克刚的千年智慧颈侧累累如珠,坚硬如石,此古人谓之瘰

飞翔说健康 2025-07-15 14:19:26

瘰疬之块,贵在“软治”:以柔克刚的千年智慧

颈侧累累如珠,坚硬如石,此古人谓之瘰疬。世人见其坚硬,常欲以峻猛之药强攻速破,殊不知此乃下策,愈攻愈坚!瘰疬之治,精髓恰在一“软”字。何谓软治?非软弱也,乃以柔韧之法,徐徐图之,如春风化冻,如细雨润石。

瘰疬之成,本在虚损而标在痰结。《内经》明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块之起,或因忧思郁怒,肝火内炽,灼津为痰;或因劳倦久病,肺肾阴虚,虚火炼液成痰。痰火循少阳、阳明之经,结于颈项。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直言:“瘰疬形名各异,受病不外痰、湿、风、热、气毒结聚而成。”其核心,在于正气不足,痰毒乘虚凝聚。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更在《格致余论》中点明:“气有余便是火。”此气郁之火,正是煎熬津液为痰成核之元凶。

若见其坚硬便投以峻猛攻伐之品,大错铸成!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痛陈:“若妄行针刀,或用蚀药点破,反致溃烂不收。”金石剽悍之药,如硇砂、砒霜之类,虽能暂蚀其表,却如沸汤浇冰,冰虽暂裂而寒气反侵更广——既重伤脾胃之气,耗伤阴血,更激惹痰毒,使其根深蒂固,溃烂难敛。清代名医王洪绪于《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疾呼:“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直指滥用寒凉攻伐之弊。

“软治”之真谛,在于“以柔克刚,以通为消”。其法有三:

1. 疏其郁结,令气机条达:肝气舒畅,则火自平,痰无由生。如《本草纲目》推崇之夏枯草,“独入厥阴,消瘰疬……解内热,缓肝火”。配合柴胡、香附等疏肝之品,使郁结之气如春风解冻。

2. 润其阴亏,清其虚火:肺肾之阴得滋,则虚火自降,痰热无以煎熬。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本草正义》),为滋阴降火、软坚散结要药。辅以贝母、牡蛎,增其润燥化痰、软坚之力。

3. 化其痰瘀,缓消坚结:选药贵在平和、柔润而具透达之性。浙贝母功擅“开郁结,化痰热”(《本草正》),牡蛎“咸以软坚,消瘰疬结核”(《本草纲目》)。再佐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如当归、丹参,使痰瘀渐化,气血流通,坚结自软。

清代名医程钟龄所创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堪称“软治”瘰疬之典范。此方无一味峻药,全赖玄参滋阴降火、牡蛎咸寒软坚、贝母化痰散结,三药相合,如清泉浸润燥石,似柔丝缠绕坚冰,使瘰疬由内而外渐软渐消。王洪绪治阴疽名方阳和汤(熟地、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更以温养精血、通阳散结为本,使气血充和,如阳光普照,阴寒凝滞之痰核(包括部分寒性瘰疬)自然冰消瓦解。此即“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之妙。

瘰疬之块,坚硬在表而虚损在内。强攻硬取,徒伤正气,反助其势。唯深谙“软治”之道——疏其郁、滋其阴、化其痰、通其络,如春风化雨,如滴水穿石,方能令顽块渐软渐消,终至平复。此非软弱,实乃以柔克刚之至智,亦是中医“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大道的精妙体现。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3
2025-07-15 16:02

中医好历害的贵在。 中医变态们连今天是中医如果有效证明中医是变态而不是中医无效证明中医变态都分不清。还天天说中医有5000年的有效治病历史。连等于说中医已经做了5000年变态都不知道。大枣有效且大枣能吃到饱。为什么当药用几个 这不就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医者父母心不更证明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这不夠证明中医变态,是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不对。还是效果越大病好的越快不对。还是中医不是医者父母心啦。还是大枣不能治病。所以不能做参考意义 还是大枣沒有病可以吃到饱沒有毒。病人吃反而有毒啦。中医变态们光叫有用吗。能阻止宣传中医变态的越来越少吗。眼瞎吗,后面有证明中医为什么是变态,现在是中医如果能治病证明中医是变态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