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杭州男子在健身房健身,总爱发出喘息声,老板听不下去就让他收敛一点,别影响到其他顾客。可男子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健身哪能不发出一点声音?老板见说不通一怒之下将男子赶出健身房,并将他的卡停了,要他以后不要再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最近杭州一家健身房因为一场“声音纠纷”上了热搜,一位坚持健身十年的陈先生在做大重量训练时习惯性发出喘息和低吼,结果被老板以“影响其他顾客”为由停卡驱逐。
这事引发不少争议,有人觉得健身房小题大做,也有人认为公共场合确实需要克制。
从媒体报道看,陈先生算得上健身老手,深蹲硬拉这类高强度动作难免伴随呼吸声。
他自己觉得这是正常发力反应,但健身房老板提到,其实早有会员投诉“声音像装修砸墙”。
双方谈不拢的直接后果是会员卡被强制停用,矛盾彻底激化。
这事表面看是“喘气声该不该管”,背后其实是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的模糊地带。
健身房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场所,又是付费共享的社交空间。
大重量训练者靠吼叫调动神经,瑜伽爱好者却可能只想安静拉伸,两种需求都没错,问题出在如何平衡。
查了国内外健身房管理案例,发现类似纠纷并不少见,北京某连锁健身房曾贴出“禁止嘶吼”标识,上海部分场馆则专门划分“自由训练区”。
专业教练的说法是,发力时短促呼气是科学动作,但持续喊叫可能掺杂表演成分。
杭州这家健身房如果提前明确音量标准,或许能避免冲突升级。
陈先生的坚持可以理解,十年健身习惯突然被否定,换谁都不舒服。但老板的顾虑也有现实考量。服务业差评往往来自“少数人的不适”。
值得讨论的是解决方法:直接驱逐会员是否过于粗暴?有没有更柔性的管理方式?比如调整训练区域、分时段使用器械,甚至给老会员做个科普讲座?
公共场合的默契需要共同维护,地铁里外放刷视频的大爷,咖啡馆里开免提谈生意的白领,健身房里的怒吼党,本质上是一类问题:个体习惯和公共秩序的碰撞。
区别只在于有些噪音被默许,有些却被放大。
健身文化的核心本是自律与尊重,自律是对自己的要求,尊重是对他人的关照。
见过有人硬拉200公斤却只闷哼一声,也见过刚入门的小白举着空杠嗷嗷叫,声音大小和训练水平未必成正比,但一定和同理心有关。
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对错方,倒是给所有公共场所提了个醒,规则越清晰,冲突越少,与其事后吵架,不如把“可接受音量”“器械使用礼仪”写进会员须知。
毕竟健身房卖的不只是器械,还有环境体验。
(信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