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毛主席询问他名字后大笑道:“原来你就是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天安门城楼观礼席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年轻身影,胸前佩戴一等功勋章的庞国兴少尉,正是一年前在中印边境创造传奇的那个陕西娃。 当毛主席在观礼台休息室听取介绍时,指着这个腼腆的战士笑着说:“这就是那个写'敌拒不投降,继续抵抗'的小同志啊!”在场的人都被这句朴实的战场报告逗乐了。 1962年11月18日凌晨5时30分,中印边境邦迪拉山口,解放军第55师163团9连正在执行迂回穿插任务,海拔4500米的雪山,气温已降至零下21度。 印军第七旅依托美制M101榴弹炮构筑了梯次防御工事,这支参与过二战缅甸战役的部队,其旅长达尔维准将在作战会议上曾表示:“按现有火力配置,中方难以实现突破。” 副班长庞国兴带领王世军、冉福林两名战士因能见度不足脱离了主力部队,上午6时15分,三人在山口东南侧意外发现了印军炮兵集结地。 这个25岁的陕西子洲县农家子弟,15年前还是个放羊娃,为了吃饱饭才参军入伍,入伍时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新兵训练投弹不及格,被班长骂作“后进兵”。 但庞国兴有股韧劲,为了练好投弹,他每天加练200次,虎口震裂就用布条缠住继续练,结业考核时这个当初不及格的兵,以56米的成绩拿了全连第一。 面对眼前的印军阵地,庞国兴迅速做出判断,三人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和仅有的4枚手榴弹,悄悄摸向第一个炮兵阵地。 激战中三人采用“品”字形战术队形,交替掩护前进,这套后来被称为“三三制”的战术,在实战中展现出惊人威力。 上午8时第一个印军炮兵连阵地被攻占,缴获3门完好的榴弹炮,印军炮兵观测员试图反击,被王世军精准击毙。 紧接着三人又向第二个阵地发起攻击,冉福林负责警戒,庞国兴和王世军轮番投弹,印军在猛烈攻势下很快溃散。 战斗结束时三人共击毙印军7人,缴获完好火炮5门、损毁2门,还有3辆弹药车,让人意外的是他们还押解了十几名印军俘虏。 当后续部队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三个中国士兵押着一群印度兵,身边堆着缴获的火炮和弹药,连长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庞国兴在当天8时的战场报告中朴实地写道:“敌拒不投降,继续组织抵抗。”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在军委办公室听完汇报后连声称赞:“这三个兵打出了威风!” 12月初的庆功大会上,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亲自为庞国兴佩戴一等功勋章,这个当年连字都不认识的放羊娃,成了全军学习的战斗英雄。 1969年全军大比武中,已是营长的庞国兴又创新了“步坦协同六步法”,获得叶剑英元帅高度评价,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军官,始终保持着士兵本色。 1984年庞国兴以副师职退休,直到离开部队那天,他办公室墙上还挂着当年缴获的印军炮兵方位图,那是他军旅生涯最珍贵的纪念。 从放羊娃到战斗英雄,从文盲到战术创新者,庞国兴的传奇经历浓缩了那一代军人的成长轨迹,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的坚守和无畏的担当。 那句“敌拒不投降,继续组织抵抗”的战场报告,至今读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品格:面对强敌绝不退缩,保家卫国义无反顾。 信源: 《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解放军档案馆《163团9连战斗总结》
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毛主席询问他名字后大笑道:“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15 14:52: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