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真跟中国动起手来,最大的麻烦可能还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那些投降的俘虏。印度虽号称百万的军队,真打起来,恐怕还不如1962年那样一触即溃。一旦这些俘虏被送到中国,这些印度士兵估计吃喝都得咱管,你有招没?
实际上我国对战后俘虏的安排,其实早就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中国对战俘的政策,那可是出了名的人道主义。早在 1962 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就俘虏了近 4000 名印度士兵。
当时中国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相对匮乏,但解放军还是想方设法保证印俘的饮食供应,不仅提供面粉、大米、肉类,还尽力满足他们 “一甜二辣三咸” 的口味偏好。
甚至在冬天,中国干部自己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也要给印俘配发御寒衣被。这种待遇,连二战中曾被日军俘虏的印度老兵都承认,“在这里,我们就像客人”。
中国对战俘的安置,可不是简单的管吃管住。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在朝鲜设立的碧潼战俘营,那可是把人道主义玩出了新高度。战俘们不仅能吃饱穿暖,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打篮球、听广播、看电影样样不少。
不仅如此,1952 年,志愿军还在碧潼战俘营举办了一场 “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自美、英、法等 10 多个国家的 500 多名战俘参加,从大会主持到新闻采编,全由战俘自己操办。
这场运动会不仅让西方媒体抹黑中国虐俘的谣言不攻自破,还让不少战俘联名写信给本国社会团体,呼吁和平。
中国对战俘的管理,那是严格按照《日内瓦公约》来的。从饮食标准到医疗保障,从通信自由到宗教信仰,每一项都做到位。
就说饮食吧,碧潼战俘营的战俘伙食标准,相当于志愿军团职以上干部的中、小灶标准,比志愿军普通士兵的大灶伙食还要好。
医疗方面,战俘营设立了总医院和分院,配备了内科、外科、眼科等科室,甚至还有 X 光机和手术室。轻伤病战俘就近治疗,重伤病战俘则送到总医院。中国红十字会还派医疗队到战俘营,为伤病战俘诊治。
1963 年,中国释放全部印度战俘时,还专门举行了欢送会。印俘们在会上高唱《东方红》《社会主义好》,不少人含着泪与中国干部告别。
而印方代表多次鼓动印俘 “搞事”,却均遭拒绝。印俘们不仅没将中方的纪念品和书籍扔掉,反而夹在行李中带回了国,最多的一人竟然带了 37 本之多。
中国对战俘的处理,那是既讲原则又讲策略。既严格遵守国际法,保障战俘的基本权利,又通过实际行动感化他们,让他们明白中国的诚意。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还能在国际上赢得人心,让那些想抹黑中国的人无话可说。印度要是真敢动手,中国不仅能在战场上碾压他们,还能在战俘管理上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
北方以北
把俘虏拉到塔克拉玛干去治沙吧,每天定任务,完不成任务有水喝没饭吃,这对我们提高治沙效率应该会有不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