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塞尔维亚,许多人会心生同情,但追溯历史会发现这个国家的民族观念藏着深层问题。自19世纪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后,塞尔维亚便形成了强烈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认为所有南斯拉夫民族都应归属塞尔维亚,这种执念至今未改。
在塞尔维亚的认知里,北马其顿被视为“家人”,黑山成了“海滨塞尔维亚”,波黑被称作“西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被当作“邪恶的双胞胎兄弟”,斯洛文尼亚则被视为“叛徒”。这种将其他南斯拉夫民族强行纳入自身框架的认知,忽视了各民族的独特历史脉络。
事实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斯洛文尼亚长期受奥地利影响,文化中带有浓厚的中欧色彩;克罗地亚拥有自己的王国历史和宗教传统,与塞尔维亚的东正教文化存在差异。这些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的身份标识,并非简单的“南斯拉夫人”标签就能涵盖。
大塞尔维亚主义的问题在于,它试图用单一民族叙事覆盖多元的南斯拉夫民族格局,缺乏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普遍的心理认同作为纽带。这种一厢情愿的归属要求,忽视了民族认同形成的复杂性,也为后来的南斯拉夫解体埋下伏笔。
南斯拉夫各民族虽有“南斯拉夫人”的统称,但背后是不同的历史轨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强行要求其他民族认同塞尔维亚主导的框架,本质上是对民族多样性的不尊重。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承认并尊重各民族的独特性,才能构建真正稳固的民族关系,而单一的霸权式民族观念,往往会引发更深的矛盾与分裂。这种历史执念带来的教训,至今仍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