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9岁的印度姑娘,听说我国男女是一夫一妻制,便只身一人来到了我国,并且嫁给了一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谁曾想,后来她把自己的妹妹也嫁了过来,已经11年过去了,她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
就凭着“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这几个字,19岁的印度姑娘玛雅,勇敢地从缅甸一个人跑到了安徽的农村嫁人。
玛雅不光自己嫁了,几年后还把亲妹妹介绍给了丈夫的弟弟。
十一年过去了,她后悔吗?
故事得从1998年说起。
那时候,12岁的玛雅在缅甸仰光街头卖芒果,家里穷得叮当响。
为了凑弟弟的学费,爸爸甚至把妈妈唯一的银手镯都当掉了。
玛雅从小就明白,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
玛雅的小摊常有中国游客来买东西,大家出手很大方,她也学会了云南话,她还听说在中国,女人 和男人一样有地位,婚姻里没有几房几妾。
这句话,像种子一样种在了玛雅的心里。
机会来了,2010年。
玛雅在槟榔摊遇到一个中国木材商人老林。
玛雅那口流利的中文让老林很惊讶,而她想去中国的渴望也打动了老林。
三个月后,拿着临时工作签证的玛雅,第一次站在了昆明长水机场。
玛雅第一站不是去安徽,而是去了浙江义乌的饰品厂。
干活特别拼命,成了流水线上的一把手。
工友们发现玛雅很特别,随身带个小本子,写着“包吃包住”“五险一金”这些词,每一笔都算得明明白白。
缘分来的特别突然,2013年除夕,玛雅一个人在宿舍,用小电锅煮米粉。
保安田孟冰看她孤单,递给她一碗速冻饺子,随口问:“缅甸人也过除夕吗?”
这碗饺子,让玛雅第一次在他乡掉眼泪。
不是难过,而是感动,这个中国男人吃完还主动洗碗,这在缅甸可少见。
不久,他们互相喜欢,也相互陪伴了解,在安徽六安金寨县的田家老屋前,简单办了婚礼。
嫁妆没什么,就一罐辣椒酱和两套红床品。
玛雅用不熟练的安徽话喊“爸妈”,满院人都笑开了。
虽然夜里会想家,但看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像照片上爸爸的模样,玛雅知道,自己开始在这里扎根了。
农村生活可没想象那么轻松。
听不懂方言,饭菜不习惯,去小卖部买盐都得手舞足蹈。
村里人背后议论:“这外国媳妇撑不了多久。”
真正的考验来了,婚后三年,大儿子查出先天性心脏病。
丈夫田孟冰在医院走廊抽烟愁眉苦脸,劝她:“回缅甸吧,别跟着受苦了。”
玛雅硬气得很。
她把结婚证拍在护士台上:“治!我在义乌打工攒了两万块!”
白天县城服装厂踩缝纫机,晚上直播卖缅甸木雕。
孩子手术成功后,田孟冰才听她说起家乡:“我们那儿女孩十五岁就得编藤椅养家。”他才知道,自己娶的根本不是弱女子。
日子渐渐好起来,玛雅第一个想法就是带妹妹来中国。
2018年,她带着攒的八万块回缅甸,把妹妹阿伊莎接到家。
阿伊莎看到农村的抽水马桶,惊讶得和当年玛雅一模一样。
半年后,妹妹也嫁给了田孟冰弟弟,成了田家媳妇。
姐妹俩的生意头脑是干出来的。
2014年,她们从三台缝纫机做起,为亲戚加工外贸尾单,第一笔赚了三千多,这可比种地强多了。
现在,她们有了12台机器,做专门接外贸订单的加工厂。
忙季时带着村里6个留守妇女连续加班半个月,光工资就发了三万多。
村委会还评她们为“乡村振兴示范户”,牌子挂院门口。
现在,玛雅和妹妹经营着自己的抖音账号,粉丝都有几万。
视频里,姐妹俩操着流利的安徽话教大家做茶叶蛋,背景里是田家兄弟俩的吵闹声,生活热热闹闹 的。
当玛雅拿到中国永久居留证那天,特意拍了张证件照。
照片里,她穿着红外套,笑得自信又大方,和那个刚来中国的姑娘判若两人。
她说,最大的变化不是收入,而是活的开心。
在老家,像她这样低种姓的女孩,多半十六七岁就嫁人,一辈子围着灶台转。
可她开厂做老板,直接跟海外客户谈生意。
今年清明,玛雅在菜园专门种了缅甸的朝天椒,说这是为了解乡愁。
丈夫田孟冰一边教儿子用方言念“辣椒”。
看着远处正在建的高铁桥墩,玛雅充满期待:“车一通,我就把爸妈接来看看。”
缝纫机哒哒响着,缝着出口德国的童装。
当初那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回头看,成了她最划算的人生投资。
信源:百姓纪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