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刚端上桌,警

炎烬 2025-07-15 18:21:49

1957年,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刚端上桌,警卫员突然冲进来报告:“伟人来了!点名要见您!”饭碗还没放下,陈昌奉一激灵,连忙转身就跑,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7年春天,一张黑白照片静静地躺在相册中,照片里,一个身材瘦小的军人站得笔直,身着军装,正在敬礼,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四左右,但站在毛泽东身边,却毫不怯场,这张照片记录了毛泽东视察山东时与陈昌奉的会面,时间定格在那个春日的黄昏,阳光斜照在两人身上,仿佛为他们三十多年的革命情谊打上了温暖的底色。 陈昌奉出生于江西省会昌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6年,他呱呱坠地,家中贫困,少年时期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929年冬天,江西宁都闹饥荒,十一岁的他饿得啃观音土,一次,当赤卫队打开地主家的粮仓时,他抱着半袋糙米挤进了队伍,就这样踏进了革命的大门。 1930年,年仅十四岁的陈昌奉参加了红军,由于年纪小、体格瘦弱,他被分配到司号班吹军号,司号班是传达命令的重要岗位,每天清晨他吹起床号,晚上吹熄灯号,白天还要站岗放哨,在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中,他凭着勤快与坚毅逐渐赢得了战友们的认可。 1932年,朱德在瑞金视察部队时,发现这个小号兵不仅号吹得准,还会缝补衣服,手脚麻利,于是将他调到总司令部担任勤务兵,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到核心领导的日常工作,他负责打水、劈柴、烧饭,甚至为首长缝补衣物,尽管只是勤务兵,但他做事一丝不苟,从不懈怠,这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1934年10月,长征即将开始,毛泽东点名要陈昌奉做自己的警卫员,当时毛泽东身边有四名警卫员,陈昌奉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从此,他开始了与毛泽东并肩前行的岁月,长征途中,他不仅要保障毛泽东的安全,还负责照料生活起居,因为个头小,他总是骑着一匹矮马,但行军时从不掉队。 1935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气温降至零下二十度,严寒刺骨,为了抵御严寒,他将辣椒粉缝在棉衣夹层里,同时还要为毛泽东准备热水和食物,在遵义会议期间,他每天凌晨起床,为会议室添煤火、烧水、泡茶,确保会议顺利进行,他所做的一切,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在细节中体现出责任与忠诚。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过草地时遭遇敌机轰炸,警卫班班长胡长保在战火中为保护毛泽东而牺牲,陈昌奉亲自处理了战友的遗体,他将胡长保的遗物——一枚铜纽扣和一张家人照片——细心保存,直到到达陕北后才交给组织,从那以后,他更加谨慎,每次行军都把毛泽东的重要文件袋绑在自己腰上,即便子弹擦过头皮,也从未让文件受损。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组织决定选送一批年轻战士到红军大学学习,毛泽东亲自推荐陈昌奉去读书,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陈昌奉在红大学习了八个月,从识字开始,逐步掌握了基础文化知识,后来,他被派到山东工作,开始在部队中担任更多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八路军115师和山东军区任职,参与多次重要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两次都表现出色,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团长、副师长等职,被授予大校军衔,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等荣誉。 1956年,陈昌奉被调任潍坊军分区司令员,主管地方军事工作,次年春天,毛泽东到山东视察农业生产,在济南提出要见陈昌奉,当时他正在食堂准备吃午饭,警卫员突然来报,说毛主席要见他,他立刻放下饭碗,匆匆赶往见面地点。 见面在山东军区招待所进行,毛泽东首先询问了潍坊军分区的工作情况,陈昌奉做了详细汇报,两人随后聊起长征往事,毛泽东提到当年有一次陈昌奉骑马打瞌睡,差点从马上摔下来,陈昌奉则回忆起在夹金山烤土豆取暖、遵义会议烧水添煤的情景,这场会谈持续了四十分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战友情的温度。 这次会面后,毛泽东与陈昌奉还一起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被陈昌奉珍藏了一生,他曾说,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而是对自己革命生涯的肯定,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记忆之一。 此后的岁月里,陈昌奉继续在部队默默工作,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从不以功臣自居,也不炫耀与毛泽东的关系,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只是恰好有机会走近领袖,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 1976年毛泽东去世,陈昌奉在家设灵堂七天七夜,亲自守灵,香火不断,他将与毛泽东的交往视为毕生荣耀,晚年,他仍坚持读书写字,常常翻看毛泽东送他的书籍,他说这些书不仅教他认识了字,更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红军过回民区遵俗爱民留佳话;《赣南红色旅游》

0 阅读:0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