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只是开始,贺兰山下“国际顶流”要让“高冷”历史活起来】#西夏陵成功申遗#

观察者网 2025-07-15 19:35:15

【申遗只是开始,贺兰山下“国际顶流”要让“高冷”历史活起来】#西夏陵成功申遗# 日前,位于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些矗立千年的黄土冢群于7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不仅是西夏王朝的历史见证,更是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在这片曾经被风沙掩埋的历史褶皱里,我们看到了朝序变迁的史诗,看到了中华大地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底蕴。

有业内专家和考古学者告诉观察者网:“西夏陵不仅是研究西夏王朝历史的一扇大门,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的想象空间。”

引爆世界遗产圈,“对宁夏旅业发展具有驱动作用”

参与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中国企业代表——来自腾讯的闫国君告诉观察者网,西夏陵是中国在本届大会上唯一申报的项目,在西夏陵的审议环节,世界遗产委员会仅用6分钟便全票通过表决,评审过程迅速且无异议,国际社会对西夏陵价值充分认可,与会各成员国代表鼓掌祝贺。“我以及来自中国的各位参会代表,都格外激动,落锤瞬间,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法国Aout Bound网站、巴基斯坦The Daily CPEC网站等多家外媒报道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肯定了中国在西夏陵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努力。该遗址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互动与交融,其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可。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处贺兰山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是11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与层峦叠嶂的贺兰山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根据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给观察者网的资料,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西夏陵的每一寸黄土都镌刻着历史的厚重。史料记载,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此建立西夏王朝,与宋、辽鼎立。如今的西夏陵墓建筑群融合了汉族传统陵制与党项族特色,既有唐宋陵寝的规制,又带有佛教的元素,形成了“东方金字塔”的独特风貌。

“西夏陵是宁夏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这对宁夏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对观察者网表示,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站在西夏王陵前,他们不仅是在参观一处古代王朝的遗迹,更是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民族心灵对话。文旅融合发展的最高境界,正是要唤起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多位宁夏旅游企业代表也向观察者网表示,西夏陵成功申遗将为周边文旅项目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华正文旅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河·宿集项目创始人、Tengol沙漠度假酒店董事长陈祖品告诉观察者网:“作为世界遗产的‘新晋顶流’,西夏陵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们的项目选址中,除考虑自然风貌,文化遗产也是关键因素。西夏陵申遗成功无疑是重大利好,不仅提升了我们旅游线路的文化价值,还为整个宁夏的文旅项目带来引流效应。”

助力宁夏打开国际旅游市场,仍有两大问题亟需解决

“西夏陵建筑以北方黄土夯筑技术为主。‘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是古人对西夏陵的描述。西夏陵在建造风格上继承唐宋帝陵,以高大宏伟的密塔状陵台为中心,将贺兰山与黄河、都城等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象。”西夏陵景区总经理王志斌对观察者网介绍。

“目前,西夏陵景区有深度探秘之旅、历史沉浸之旅、影视科技之旅、自然人文之旅、遗产深度游(定制)和原始遗迹探索(定制)六条游览线路。”王志斌说,这些线路包含西夏陵博物馆。馆内共展出西夏历史文物2000余件,博物馆依托西夏陵为背景,通过图版、多媒体、场景展示等多种手段呈现西夏历史文化和西夏陵传承保护史,游客能够真切体验西夏王朝的神秘过往。

“借助西夏历史文化资源,推动西夏陵配套建设,构建‘丝路西夏’主题线路,将成为宁夏文旅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教授张笑峰对观察者网表示,“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助于宁夏旅游品牌价值升级,也有利于打开国际旅游市场。可以预计,接下来西夏陵的国际搜索热度将显著提升,入境游客量将实现突破性增长。”

张笑峰认为,伴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打开,差异化主题开发和精品线路打造是宁夏文旅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面对欧美市场,应主打“消失的王朝”“神秘西夏”“黑水城之谜”等探险主题;面对东亚市场,应突出“儒释道融合”“多元文化共生”等文化特色。线路打造可串联构建“丝路西夏”黄金旅游带,形成文化探秘主题的核心产品。

此外,西夏陵申遗成功对于遗址周边考古旅游、数字产业等具有重要的产业链价值。张笑峰说:“未来宁夏文旅发展可整合拜寺口双塔、苏峪口瓷窑遗址、山嘴沟石窟壁画等周边西夏遗址资源,开发沉浸式考古体验项目,这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做好“高冷”西夏文化的现代转译?

“当目光轻拂过碑刻上那些已无人能诵读的文字时,感受到的是整个华夏文明的绚烂。”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

在当前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西夏陵被列为世界遗产无疑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西夏在历史上仅存续约200年,但它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夏陵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华夏民族共同记忆的守护。”金准表示,当下的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要通过创意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让游客不仅能看到历史,更能感受到历史。

“其实,包括西夏文字、文化艺术在内的西夏文化对于外界来说颇为‘高冷’。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下,应该让它们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张笑峰说,“经过百年西夏学的发展,学界对西夏文字的结构、语音、词类和语法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针对目前文旅行业,可以利用这些成果研发互动项目,比如制作西夏文趣味识字卡,用象形、会意等方式让游客轻松学习西夏字;再比如开发活字印刷体验包,让游客亲手排版印刷西夏文字;设置猜字谜游戏,通过图案猜对应的西夏文字等。这些都是对所谓‘高冷’西夏文化的现代转译路径。”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对观察者网表示,当地坚持保护第一的同时,持续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通过文创产品研发、研学品牌打造等方式,既做好文物遗址本体的保护,又探索让文物“开口说话”的活化路径,使沉睡的历史瑰宝焕发出迷人光彩。

在西夏陵博物馆,游客可以了解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木活字印刷体验馆,用指尖触摸历史的温度;走进文创店铺,挑选一份西夏元素文创;戴上VR头显,领略千年地宫……

此外,西夏陵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为游客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引进4D电影《时空秘境之旅—重回西夏》,让游客在视听震撼中感受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推出《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间沉浸式VR体验项目、《西夏寻踪》大空间多人XR奇幻考古探险体验项目,让历史文化可感可触;景区还上线了西夏陵博物馆实景剧本游戏《博物馆奇谭》2.0升级版,通过“文物+科技+叙事”新模式,让游客在虚实交融中破解千年谜题。

此外,西夏陵近期创新推出了四号陵马车观光特色体验游和小火车双陵特色体验游,让游客“在微晃的马车里、清脆的马蹄声中,享受没有匆忙的宁静”,从而获得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张笑峰表示,结合西夏陵文化遗产,构建“数字西夏”文化遗产数据库、打造沉浸式数字文旅体验、开发数字文创与IP衍生品将成为宁夏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学术支撑体系。以敦煌为例,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等机构构建了完整的产学研生态,为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持续动能。”张笑峰说,西夏陵及其他宁夏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与宁夏大学、宁夏考古所等高校、机构的深化合作。高校、科研机构一方面夯实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推动成果转化,建立“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转化链条,重点突破文旅产品开发、数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向。通过构建这一完整的学术支撑体系,将为西夏陵的保护利用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确保世界遗产价值的永续传承。

金准还向观察者网强调:“西夏陵为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见证,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支撑。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而言,需要把这些专业的考古发现转化成旅游吸引力,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文化转译手段,借助数字化的场景复现和沉浸式体验,真正让西夏陵变成游客解码西夏社会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钥匙。”

0 阅读:20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提供丰富而专业的国际国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