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菖蒲繁花居 2025-07-15 19:55:01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门口。 盛宣怀,1844年生在江苏常州,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父亲是清朝官员,跟李鸿章关系铁得很。他年轻时想走科举路,可惜乡试没考上,索性投奔李鸿章,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他脑子活泛,眼光毒辣,看准了晚清在航运、电讯、工业上的短板,下决心要干点大事。 1872年,他搞了个轮船招商局,硬是把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给打破了,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船队。1881年,他又推动了天津到上海的第一条电报线,后来全国电讯网也慢慢铺开了,摆脱了洋人的掣肘。工业上,他发现了大冶铁矿,1877年就琢磨着怎么开发。到了1896年,他把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整合成汉冶萍公司,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企业。 他还不止会赚钱,教育上也下了功夫。1895年在天津弄了个北洋大学堂,就是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在上海建了南洋公学,也就是上海交大的雏形。这俩学校给中国培养了不少现代化人才。政治上,他干过天津海关道、山东兵备道,还当过邮传部尚书,风光一时。 不过,他也有翻车的时候。1911年,他推铁路国有化,惹了保路运动的乱子,间接把辛亥革命给点着了,自己也被革职,跑去日本躲了阵子。1912年,孙中山请他回来接着管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1916年,他在上海去世,71岁,留下了巨额财富和一堆争议。 盛宣怀知道“富不过三代”的老话,他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毁在后代手里。1916年去世时,他留了1300多万两白银,扣掉杂七杂八的费用,净值还有1160万两。他学日本三井家族的路子,定了“动利不动本”的规矩。遗产分成两块:一半设了个“愚斋义庄”,当家族公产,用来做慈善、祭祖、扶持有出息的后代;另一半给五个儿子(包括长孙)平分,每房每月能拿4000两白银,那时候这钱够买好几栋洋房了。 为了管好这笔钱,他找了李鸿章 盛宣怀很早就知道“富不过三代”的老话,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毁在后人手里。他去世时留了1300多万两白银,扣掉开支后还有1160万两。他学日本三井家族,设了“动利不动本”的规矩:一半遗产设“愚斋义庄”,做家族公产,搞慈善、祭祖、帮后代;另一半五个儿子平分,每房月领4000两,够花天酒地了。 他还请了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当监督人,想靠李家的名头震住后代。遗产分配还搞了个“拈阄承领”的仪式,上了法院备案,力求公平。可惜,计划再好,也架不住人不行。 盛恩颐,1892年生,是盛宣怀的四儿子,从小被宠上天,连名字都是慈禧赐的。他留过洋,念过伦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娶了民国总理孙宝琦的闺女孙用慧,按说该是家族的顶梁柱。可惜,他没继承老爹的脑子,反而把家底败了个精光。 这家伙生活奢靡得离谱。他买了上海第一辆进口奔驰,车身镀银,方向盘镶珍珠,车牌“4444”,听着就晦气。他还养了十几个姨太太,每人配洋房、车、佣人,花钱跟流水似的。最要命的是他爱赌,一次在上海赌场跟军阀的儿子卢小嘉对赌,输得连裤衩都没剩下,把北京路、黄河路的上百栋房产全搭进去了。 他还接了汉冶萍公司的总经理,可他哪会管啊?整天迷迷糊糊,业务一塌糊涂,公司资产缩水得不成样。为了填窟窿,他跟家族其他人一块儿告到上海法院,要求分“愚斋义庄”的钱。折腾半天,他们还真分到了些房产,可没多久又被他败光了。 赌博、挥霍、管理稀烂,盛恩颐欠了一屁股债,家族信托的钱早不够还了。盛家的财富几十年就没了影,到了1958年,他穷得连饭都吃不上,饿死在自家门口,惨得让人唏嘘。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