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3月,广西边防某团王营长的妻子程玲玲,经部队批准,在驻地小镇开了一家小

繁花似锦映天涯 2025-07-15 20:05:35

1976年3月,广西边防某团王营长的妻子程玲玲,经部队批准,在驻地小镇开了一家小饭馆。说是饭馆,其实也就是给过往之人下碗面条、炒个小菜之类的,仅有几张桌子罢了。时间一长,镇上的人都称她为“玲玲嫂子”。 1970年代的广西边防小镇,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候物资少得可怜,粮食靠配给,衣服补了又补,尤其是边境地区,生活更苦。军人家庭也不例外,程玲玲的丈夫王营长常年在部队,家里全靠她撑着。为了多赚点钱补贴家用,也为了给小镇上的人有个吃饭的地方,1976年3月,她跟部队申请批了块地,开了一家小饭馆。这饭馆简单得不行,就是街角一间破瓦房,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再加上一个柴火灶,可对当时的人来说,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就不错了。 程玲玲每天起早贪黑,跑去附近农户那儿换点菜,土豆、青菜是常客,运气好能弄到点肉。她手艺不错,擀的面条筋道,炒的菜香喷喷,价钱也公道。小饭馆慢慢成了镇上的热门地儿,赶集的村民、路过的兵,甚至偶尔来的小贩,都爱来这儿歇脚。她人热情,爱跟人唠嗑,聊聊家里的琐事,镇上的新鲜事儿,时间一长,大家都喊她“玲玲嫂子”,这称呼听着亲切又暖心。 那年头,吃饱饭是件难事,程玲玲见多了饿肚子的乡亲,心里总想着能帮一把。有一天,三个瘦得跟竹竿似的少年站在饭馆门口,怯生生问能不能先吃饭后付钱。她一看这仨孩子,眼神清亮,不像坏人,就点头让他们进来,端上了三碗热面。这三个孩子叫大壮、阿峰和小亮,都是孤儿,家里没人管,镇上人叫他们“小混混”。可到了饭馆,他们可勤快了,吃完饭就抢着干活,搬柴火、刷碗,忙的时候还帮着招呼客人。程玲玲从没催过他们还钱,时间长了,她压根儿就不把这账放心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个孩子跟程玲玲越来越熟。她看着他们从瘦弱的小孩儿变成壮实的少年,心里挺欣慰。1978年的冬天特别冷,饭馆里柴火烧得旺,仨孩子干完活围着桌子坐,程玲玲给他们端上面,上面还漂着几片薄肉。她没要钱,孩子们也没提还钱的事儿,这份默契就这么延续着。可谁也没想到,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被一场战争打破了。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边境一下子乱了。三个孩子一听这消息,立马报名当了支前民兵,扛起运弹药、救伤员的担子。走之前,他们来饭馆跟程玲玲告别,她塞给他们几块干粮,叮嘱他们注意安全。孩子们点点头就走了,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战争打了一个多月,硝烟散了,程玲玲却等来了噩耗。一天傍晚,两个军官走进饭馆,递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1050块钱的抚恤金和一封信。 信是仨孩子写的,字歪歪扭扭,但意思清楚。他们说自己是孤儿,为了保卫国家,愿意上战场。如果牺牲了,就把抚恤金给玲玲嫂子,把欠的饭钱还上,还说他们不是小混混,没给嫂子丢脸。程玲玲攥着信,眼泪止不住地掉。她从没把那点饭钱当回事儿,在她眼里,这仨孩子就是她的亲人。没过几天,她把这1050块钱捐给了镇上的小学,修了教室,买了课本,算是替孩子们留个念想。 从那以后,每年清明节和孩子们牺牲的日子,程玲玲都会去墓地,带上红烧肉和米饭,擦擦墓碑,跟他们说说镇上的变化。45年过去了,她都75岁了,头发白了,可饭馆还在开。王营长转业后没走远,就留在小镇陪她。她没要政府给的工作,每天还是早早起来生火做饭。有人说她在守着仨孩子的故事,有人说她在等他们回来。小饭馆的灯光亮着,程玲玲站在灶前,耳边好像还能听见当年的笑声。

0 阅读:124

评论列表

三防牛老大

三防牛老大

1
2025-07-15 21:01

嫂子!

猜你喜欢

繁花似锦映天涯

繁花似锦映天涯

繁花似锦映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