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了!今天早上上班,车间主管拿着辞职报告到办公室找老板,但老板不签字!
老
毕涛聊社会
2025-07-15 21:14:34
受不了!今天早上上班,车间主管拿着辞职报告到办公室找老板,但老板不签字!
老张把A4纸拍在红木办公桌上时,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他身后的生产看板还亮着红光——上周刚创下的月度产能纪录,数字旁边贴着他手写的"再加把劲"。办公室里的绿萝被带起的风晃了晃,几片新抽的嫩芽颤巍巍地探着头。
"王总,这是我第三次递报告了。"老张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沙哑,他右手虎口处还留着年轻时被机床烫伤的疤痕,那是这家工厂刚投产时留下的勋章。王老板把报告推回去,钢笔在指间转了个圈:"你走了,谁带着新人调试那条德国生产线?"
这话戳中了老张的软肋。他下意识看向窗外,车间屋顶的排气扇正嗡嗡转着,像极了十五年前他刚当主管那天的模样。那天暴雨冲垮了仓库顶棚,他带着工人冒雨抢救原材料,王老板站在雨里给每个人递姜汤,自己冻得直打哆嗦。
办公室的僵持惊动了车间。几个老工人扒着门框张望,小周手里还攥着半截棉纱——他是老张带出来的徒弟,去年刚评上技术能手。"张主管要走?"小姑娘眼眶先红了,她记得上个月自己父亲住院,是老张替她顶了三个夜班。
王老板突然起身拉开抽屉,翻出个褪色的牛皮本。"你自己看。"他把本子拍在桌上,第一页是老张十年前写的保证书:"保证带领车间攻克精密部件加工难关,不完成任务不换手机。"那部老式翻盖手机,现在还在老张的工具箱里躺着。
"我儿子在深圳开了厂,缺个总调度。"老张的声音低了下去,"开出的薪水是现在的三倍。"王老板突然笑了,从保险柜里拿出份文件:"知道你儿子厂子缺设备,我把淘汰的那批数控机床翻新好了,算我入的股。"
窗外的阳光斜斜切进来,照见文件末尾的补充条款:"聘请张建国先生兼任技术顾问,月薪一元。"老张的手指抚过自己的名字,突然想起王老板去年住院,自己在病房里守了七天七夜,老板醒来第一句话是"车间的进度不能停"。
正午的汽笛声准时响起,各班组长在楼下喊着开饭。王老板抓起安全帽:"走,今天食堂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老张跟在后面,发现自己的辞职报告被悄悄塞进了碎纸机,纸屑飘出来像漫天飞舞的雪。
车间里的机床还在规律地运转,小周正带着新人练习测量精度。老张走过去拿起游标卡尺,手法还是那么熟练,他突然明白,有些牵挂从来不是靠薪水维系的。就像王老板总骂他"老顽固",却记得他有腰椎间盘突出,特意把他的操作台加高了五公分;就像他嘴上抱怨老板"抠门",却在每次设备检修时都多留两个小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下午的生产会上,王老板宣布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组长栏填着老张的名字,副组长是小周。散会时老张被徒弟们围着,有人递烟有人倒茶,小周红着脸说:"师傅,我跟您学了三年,还没学会您调机床的手感呢。"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在地面织出金色的网。老张看着那些熟悉的机床,突然觉得自己就像其中的某个零件,早就和这家工厂咬合在了一起。所谓的离别,有时候只是换一种方式相守——就像老机床总会换新零件,但那些磨合出来的默契,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
下班时王老板搭老张的车,路过街角的五金店,老张停下车:"买两罐润滑油,你办公室的转椅又该响了。"王老板笑着掏钱:"再给你买副新手套,你那副指关节都磨破了。"
车窗外的街景缓缓后退,两个加起来快一百岁的男人聊着下个月的生产计划,像过去十五年里的每一天那样。有些坚守从来不需要豪言壮语,就藏在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日常里,成为彼此生命里最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