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16 00:35:09

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4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通车那天,香港富商胡应湘站在桥头,看着络绎不绝的车流,心里却在盘算一笔特殊的账。这座耗资30亿的大桥每天能收400万过路费,但他早就打定主意——收回成本就无偿捐给国家。 很多人觉得他疯了,毕竟按照合同,他可以经营到2029年,保守估计能赚200亿。胡应湘的“疯”不是第一次了,1935年出生的他,父亲胡忠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出租车大王,家里的车库停着全港第一辆劳斯莱斯。按理说,这样的富二代接手家业顺理成章,可他偏不。 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他没有回家继承产业,而是跑到工地上搬砖。1963年创立合和实业时,他用“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把香港地产圈搅了个天翻地覆。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交通状况让胡应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珠江两岸只能靠渡船往来,遇上台风天停运,车辆得绕道120公里。1983年,他第一次提出建跨江大桥的想法,结果被泼了一盆冷水。 30亿的预算在当时是天文数字,更要命的是,中国还没有建造大型悬索桥的经验。外国专家直接下结论:“珠江口的地质条件不可能建桥。”胡应湘不服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自己造桥?我们一寸钢材都不进口,照样能建成世界级大桥!” 1992年,他真的开始行动了。原本预算10亿,实际花了30·2亿。资金链一度断裂,他变卖房产,四处借贷,把其他生意的利润全部投进去。 施工现场,这个富豪亲自监督每一个焊接点的质量。主跨888米的设计在当时创下了世界纪录,而且只用了5年就完工,比国外同类工程快了40%。 建桥的阻力不只来自技术和资金,当时香港一些财团担心大桥会分流港口的货运生意,公开表示反对。据说有人还放话威胁,但胡应湘的回应很简单:“没有桥,香港和内地永远是两个世界。” 1997年通车后,虎门大桥的车流量远超预期。设计日均8万辆,实际达到12万辆。1999年国庆节那天,单日过路费收入突破800万。按这个速度,三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 2005年,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胡应湘会继续“躺赚”的时候,他突然宣布将大桥无偿移交给广东省政府。签字那天,有记者问他心不心疼,他笑了:“做生意,信用比钱重要。做中国人,有些事比生意重要。” 截至2024年,累计通行车辆超过5亿辆次,直接带动了珠三角制造业的腾飞。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变成了世界工厂,深圳从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 胡应湘的“基建情结”远不止虎门大桥,他还在内地捐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累计捐款超过2·1亿。2020年,85岁的他被评为“深圳特区40年模范人物”。 现在虎门大桥因为车流量太大正在扩建,投资又是上百亿。但无论怎么扩建,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个“傻子”富豪,把唾手可得的金山银山,变成了连接两岸的通途。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胡应湘当年不捐桥,按照经营权到2029年计算,他至少能赚200亿。可他自己算的是另一笔账:“最好的投资是投资祖国的未来,最高的回报是看到国家富强。” 这或许就是那一代港商的家国情怀。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看到了商机,更看到了责任。他们建的不只是桥和路,更是两地人心相通的纽带。 (本文信源综合自《广州日报》《南方日报》胡应湘专访实录)

0 阅读:0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