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人是张奚若,是他亲手打死了杨靖宇,日本人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16 01:33:26

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人是张奚若,是他亲手打死了杨靖宇,日本人赏了30块银元。整个晚宴上,张奚若不停在吹牛,说自己把机枪藏在树杈间,枪法多么精准,射出的子弹要了杨靖宇的命。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 1940年初,吉林省濛江县天寒地冻,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被日伪军重重围困于密林深处。 多日激战,孤身一人的他弹尽粮绝,但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杨靖宇将军坚守誓言,宁死不降。 就在这悲壮时刻,一个令人不齿的背叛发生了。 曾经是杨靖宇部下的张奚若,此时已叛变投敌,以伪军特派员的身份出现在战场。 他面无表情地端起机枪,瞄准了昔日的首长。 就在杨靖宇试图起身突围的瞬间,张奚若扣动了扳机,子弹无情地击中了杨靖宇的胸膛,将军壮烈牺牲。 令人愤慨的是,将军的遗体尚未冷却,一场所谓的“庆功宴”便在阴暗处悄然开场。 这场宴席的主角,正是亲手杀害杨靖宇的张奚若。 他得意洋洋地进入现场,毫无廉耻地吹嘘自己如何“一枪致命”,夸耀自己在这次行动中的“英勇表现”。 他甚至宣称:“我一开火他就倒下了,整个战场都静了!” 这番肆无忌惮的自夸,当场就引起了一名同为叛变人员的张秀峰的强烈反感。 张秀峰愤怒地低声斥责:“混账东西,这种事也好意思拿来炫耀?” 但张奚若毫不在意,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功绩”中。 张秀峰的愤怒不过是宴会中的一个小插曲。 更多在座的叛徒和伪军军官选择了沉默。 他们心里清楚杨靖宇的死是抗联的重大损失,但在日本人的庆功氛围下,无人敢发声。 许多人只是低着头,沉默地吃喝,整个宴会厅笼罩在一种压抑而冰冷的气氛里。 作为“功臣”,张奚若获得了奖励。 普遍记载是当场赏了三十块银元。 但更“丰厚”的回报紧随其后。 日本侵略者授予了他象征极高荣衔的“勋五位”勋章,并提拔他进入专门负责清剿抗联的“程斌挺进队”获得重用。 这些“荣耀”并未带来真正的尊重。 相反,张奚若的嚣张和冷酷迅速让自己陷入孤立。 宴会结束后,不仅曾经的同袍对他嗤之以鼻,连一些伪军也流露出鄙夷。 张奚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疏远。 为了掩盖罪恶、粉饰行为并可能继续捞取好处,张奚若与当时在场的同伙王佐华、白万仁等人密谋,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 他们声称杨靖宇将军是举枪自尽,而非被张奚若射杀。 他们试图用这个谎言洗白自己,推卸直接杀害英雄的责任。 谎言难以长久。 1965年,王佐华因其他问题被审查时,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终于交代了1940年的真相。 杨靖宇将军确是被张奚若用机枪点射杀害的。 这一供述,彻底戳穿了维持了二十多年的谎言。 历史的真相水落石出,证明了杨靖宇是战斗到最后被叛徒杀害的英雄。 张奚若的伪装被彻底撕毁。 但当铁证摆在面前时,张奚若的反应更显卑劣。 他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 甚至在1984年接受采访时,他仍然坚持抵赖:“我从没开枪打死杨靖宇。” 这种死不认账的态度,让那些知情的抗联老战士们无比愤怒,认为这是对英雄英魂的再次亵渎。 1965年,随着王佐华的揭发,张奚若被逮捕。 但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最终判决仅仅是对他处以两年有期徒刑。 对于残害民族英雄的重大罪行,如此轻微的刑罚引发了许多抗联战士和知情者的强烈不满,他们深感这是对历史正义的侮辱。 短暂的刑期结束后,张奚若选择了在世人视线中消失,隐姓埋名地生活。 他避开了所有可能触及过去的地方,在社会的角落里终老余生。 他最终在公众视野中留下的是1984年那次采访中强硬的抵赖形象。 这份贯穿始终的顽固否认,成为了他背叛行径最清晰的历史注脚。 张奚若的后半生虽未被法律严惩,但在道德法庭上,他从未得到解脱。 英雄被铭记,叛徒被唾弃。 当那些曾在同一片山林浴血的抗联战友们相继离世,环绕张奚若的,只剩下历史冰冷的回响和无声的审判。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