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她的初恋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18岁的年轻女兵整整三天滴水未进。半个世纪后,白发苍苍的她拖着年迈的身躯,跋涉千里,只为兑现当年那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寻找他失散的亲人…… 【消息源自:辽宁省档案馆藏《东北军区空军烈士名录》(1954年版);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空军作战史》第三章;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工团回忆录》2002年版】 1951年夏天的华东军区大院里,蝉鸣声混着飞机引擎的轰鸣。18岁的朱锦翔正和文工团的姑娘们排练新编的《英雄赞歌》,突然一阵刺耳的呼啸声划过天空,姑娘们齐刷刷仰起头——只见三架米格战机低空掠过,机翼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快看!是咱们的飞机!"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小赵激动地扯朱锦翔的袖子。朱锦翔却注意到其中一架战机调皮地晃了晃机翼,这个俏皮的动作让姑娘们笑作一团。谁也没想到,这个瞬间会改变她的一生。 三天后的周末舞会上,政治部李主任领着个穿飞行夹克的年轻人走过来:"小朱啊,这是咱们的空中英雄鹿鸣坤同志。"年轻人咧着嘴笑出一口白牙,右脸颊有个浅浅的酒窝。朱锦翔突然认出那双眼睛——就是那架晃翅膀战机的飞行员。 "原来是你啊!"鹿鸣坤接过话头,"那天看见你们在排练,没忍住打了个招呼。"他边说边比划着飞机俯冲的动作,逗得朱锦翔噗嗤笑出声。李主任满意地点点头走开了,留下两个年轻人站在留声机旁,唱片正放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接下来的三个月,每周三下午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约会时间。鹿鸣坤总会开着吉普车来接她,说是去"熟悉飞行路线",其实每次都拐到郊区的高尔夫球场——那里有片开阔的草地,能看到完整的晚霞。 "你看那片云,像不像棉花糖?"某个傍晚,鹿鸣坤指着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的云朵。朱锦翔正要回答,却见他突然严肃起来:"组织上可能要调我去东北。"风把这句话吹得七零八落,朱锦翔只听见自己心跳声大得吓人。 分别那天来得比想象中快。1951年10月23日黄昏,鹿鸣坤把个蓝丝绒盒子塞进她手里:"关勒铭的金笔,我拿第一次击落敌机的奖金买的。"笔帽上刻着小小的五角星,在暮色中微微发亮。朱锦翔咬着嘴唇没哭,直到吉普车扬起的尘土迷了她的眼。 "等打完仗,咱们去山东看海!"这是鹿鸣坤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后来朱锦翔总想,要是当时自己回头再看他一眼该多好。 前线的信来得断断续续。鹿鸣坤的信总是轻快的,说东北的雪像白糖,说苏联教官教他们用俄语唱《喀秋莎》,说食堂今天做了红烧肉。直到12月那封皱巴巴的信里,他突然写道:"要是三个月没消息,你就别等了。"朱锦翔把信纸按在胸口,闻到了淡淡的火药味。 1952年春节刚过,政治部的同志送来个被熏黑的皮质图囊。里面照片上的年轻人依然笑着,只是相片边缘焦黄卷曲。"鹿鸣坤同志在掩护运输队时......"后面的话朱锦翔没听清,她盯着照片右下角隐约可见的半块糖——是她上次偷偷塞进信里的水果糖。 文工团的姐妹们发现,平时最爱说笑的朱锦翔突然沉默了。她连续三天没碰食堂的饭菜,只是机械地擦拭那支金笔。有天夜里值夜班的小赵看见她站在机场跑道尽头,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后来朱锦翔考上了北大,成了报社记者,辗转各地采访。别人都说这个女记者怪,总爱在采访本上用同一支老式钢笔。有次在黑龙江采访老兵,她突然问:"您认识鹿鸣坤吗?"老兵摇头的瞬间,她手里的钢笔啪嗒掉在结冰的路面上。 2006年春天,75岁的朱锦翔站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烈士墙前。工作人员帮她找到"鹿鸣坤"三个字时,老人家用颤抖的手指描摹着铭文,忽然从包里掏出个蓝丝绒盒子:"同志,能把这个放在他名字下面吗?"年轻的馆员打开盒子,看见一支金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 "他送我的定情信物。"老人笑得眼角堆起皱纹,"现在该还给他了。"窗外不知哪个旅行团正在合唱"雄赳赳气昂昂",歌声穿过半个多世纪的硝烟,惊起了纪念馆屋檐下的鸽子。
1951年,她的初恋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18岁的年轻女兵整整三天滴水未进。半个世
桃花林里醉
2025-07-16 02:11:59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