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河南,女豫剧演员,在50度左右高温的铁皮棚中表演2个多小时,不料,刚谢幕就一头栽倒,她身上的戏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信源:大象新闻——河南林州,豫剧演员在高温下坚持演出到最后一刻中暑晕倒,剧团:身体状态已恢复!提醒大家量力而行,注意身体健康 河南郑州一个夏日的午后,太阳几乎能把地面烤化。乡下临时搭的铁皮戏台,在四十度的高温下,体感温度直奔五十,活脱脱一个巨型蒸笼。 一位豫剧女演员就在这蒸笼里唱戏,她穿着厚重的戏服,顶着全套头面,汗水早就把衣服浸透,脸上的浓妆也被冲得一道一道。 谁都看得出她快中暑了,可她没停,依旧在那片热浪里舞着水袖,一字一句唱得真切。究竟是什么让她撑着?又是股什么劲儿,让她在戏唱完、鞠躬谢幕之后,直挺挺地倒在了台上? 演员倒地后,工作人员立刻冲了上去,动作熟练地解开她的戏服。有人扇风,有人递上藿香正气水和速效救心丸,还有人给她掐虎口。显然,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了。 过了好一会儿,女演员才悠悠转醒。她们这戏班子,夏天碰上这种事是家常便饭,急救药品都是常备的。这一幕被人拍下传到网上,网友们看着心疼,也在追问:这么拼命,图什么?值不值? 这背后,其实是民间艺人刻在骨子里的一份信念——“戏比天大”。 什么是“戏比天大”?对这些土里刨食的戏曲人来说,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刚从鬼门关回来的女演员,缓过来后没半句抱怨,只淡淡地说:“上了台,就得撑到底。” 戏班的张班长也说得实在:“夏天这情况太常见了,习惯了。”老辈传下来的规矩更是硬邦邦的:“戏开了锣就不能停,台下就算只剩一个人,也得唱完。” 这就是他们的规矩,也是他们的体面。在台上,哪怕汗把衣服贴在身上,黏得难受,唱腔和身段也绝不敢打半点折扣。 他们或许不在乎那一单几百块的出场费,真正在乎的,是台下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叫好。一声喝彩,就能让他们觉得所有的罪都受得值。 这种朴素的执念,就像农民看不得地荒,匠人容不得出次品一样,早已是本能。跟如今一些拿着天价片酬,连词儿都念不顺的所谓“明星”一比,高下立判。 然而,这份信念很硬,现实却更硬。铁皮舞台夏天是蒸笼,冬天就是冰窖,演出环境的恶劣是第一道难关。 更要命的是,随着时代变化,民间戏曲的观众确实在流失。过去人山人海的草台班子,如今要对着稀稀拉拉的几位老人唱整晚。 在这样的光景下,艺人们几乎是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维持着这份事业的尊严。 好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戏曲演出也逐渐走向线上。观众们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观看戏曲表演,并通过平台的打赏功能表达对演员的支持。 在抖音平台上,一位京剧演员的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观众们通过送虚拟礼物和打赏金钱的方式,表达对演员的赞赏。 还有现实中的一些观众们为了看戏,常常会不遗余力。例如在一次黄梅戏下乡演出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为了观看演出,步行十几里山路,只为一睹演员的风采。 这些观众对戏曲演员的支持,就是他们坚持唱下去的动力 除此之外,在传统的戏曲演出中,观众们常常会以独特的打赏方式表达对演员的喜爱。在一些地方戏曲的演出中,观众们会在演出过程中直接上台塞钱。 例如在粤剧演出中,观众们常常会在演出结束后,将一叠叠的钞票塞到演员手中,以此表达对演员精湛技艺的赞赏。 而在京剧演出中,观众们则会通过“打彩”的方式,将银元或铜钱抛向舞台,这种打赏方式不仅增添了演出的热闹氛围,更体现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热爱。 除了直接的金钱打赏,观众们还会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对演员的支持。比如观众们会精心准备花篮、水果等礼品,送到后台,希望演员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这种支持,不仅是对演员的鼓励,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而这些艺人们,用生命和热爱舞动衣袖,保住了戏曲那一声清亮悠扬的唱腔。我们期待社会能有更多实际的行动,让这份信念有处安放,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 到那时,“戏比天大”或许就不再是个体苦撑的悲壮故事,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托举的文化财富。
7月5日,河南,女豫剧演员,在50度左右高温的铁皮棚中表演2个多小时,不料,刚谢
纸短情长啊
2025-07-16 12:28:00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