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1年,戚继光在外偷偷纳了小妾,并生了5个儿子,妻子王氏得知后,抄起一把长刀就向外冲去,跑到戚继光门前,一脚踹开房门,大声说道:"今天我非杀了你不可!" 军营中的将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戚继光正在与几位将领商议抗倭策略,见妻子持刀闯入,脸色骤变,却强自镇定道:"夫人,你这是做什么?" 他的正妻王氏,可不是普通女子,她出身将门,武艺高强,性格刚烈,当年戚继光被倭寇围困,是她带兵杀入敌阵硬是把丈夫救了出来,这样的女人,眼里哪能容得下沙子? "戚元敬,你好大的胆子!背着我在外养女人不说,还生了五个野种!"她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 在古代,"无后为大"是头等大事,尤其是戚继光这样的名将,家族香火绝不能断,但王氏的处境更复杂,她并非天生不孕,而是因为救戚继光时流产,导致终身无法怀孕,这件事她一直瞒着丈夫,就是怕他内疚。 戚继光如遭雷击,踉跄后退两步:"夫人...你..."他从未想过,妻子不孕竟是因为救自己而付出的代价。 帐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张诚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将军,倭寇有异动,前线急报!" 戚继光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道:"夫人,军情紧急,此事容后再议..." 当王氏掀开帐帘时,外面已聚集了不少将士,她昂首挺胸穿过人群,丝毫不理会那些或惊讶或同情的目光,回到将军府,王氏径直走向祠堂,跪在戚家祖先牌位前,泪水终于决堤而下。 军营中的戚继光正面临两难抉择,张诚在一旁劝道:"将军,夫人性情刚烈,此事恐怕难以善了。" 戚继光揉了揉太阳穴:"那五个孩子...最小的才满月,若送走他们,我于心何忍?" 戚继光苦笑:"她若真要和离,我拦不住,只是..."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我欠她的,这辈子都还不清了。" 这天傍晚,王氏正在院中磨刀,丫鬟急匆匆跑来:"夫人,门外有位姓沈的女子求见,还带着几个孩子..." 前厅里,一位身着素衣的年轻女子局促不安地站着,身边围着五个年龄不一的男孩,最大的约莫七八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见王氏进来,那女子立刻跪下:"民女沈氏,拜见夫人。" 王氏冷冷打量着她,沈氏低着头,声音细如蚊蚋:"民女...民女知罪,但孩子们无辜,求夫人开恩..." "无辜?"王氏的目光扫过那几个孩子,在看到他们与戚继光相似的眉眼时,心如刀绞,最大的男孩勇敢地站前一步:"夫人,不要责怪母亲和父亲,要罚就罚我吧!" 王氏一怔,没想到这孩子如此有担当,她强压怒火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 "回夫人,我叫戚安国,今年八岁。"男孩挺直腰板回答。 "安国..."王氏喃喃重复这个名字,突然明白了戚继光的用意,安邦定国,正是他一生的志向,她转向沈氏:"戚继光让你来的?" 沈氏摇头:"将军不知情,是...是张副将说,若不来求夫人原谅,将军可能会送走孩子们..." 王氏突然大笑,笑声中却带着凄凉:"戚继光啊戚继光,你找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猛地收住笑声,厉声道,"滚出去!带着你的孩子们滚出杭州城!若再让我见到你们,休怪我不客气!" 沈氏吓得连连磕头,匆忙带着孩子们退下,他们刚走,王氏便瘫坐在椅子上,泪如雨下。 当晚,戚继光回到府中,见王氏房内灯火通明,犹豫片刻还是走了进去,王氏正在整理箱笼,见他进来,冷冷道:"将军来得正好,这是和离书,我已签字画押。" 戚继光不肯和离,他如今身居高位,如果因为妾室的事情和发妻和离,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上书弹劾他,在戚继光的恳求之下,王氏心软了,她默认了这些人的存在,并且把戚安国过继到自己名下抚养。 戚继光纳妾绝非简单的色令智昏,明代卫所制度下,将领需自筹部分军饷,而沈家通过联姻获得军队采购特权,仅1558年就供应火棉三千斤。 更微妙的是,五个庶子中有三人乳名带着"火"字——"烨""焕""煌",暗合戚家军"火龙出水"等火器战术。 王氏的绝望在于,当她为丈夫不孕求遍名医时,戚继光早与军需官们构建了更牢固的利益同盟。 明代《龙溪县志》载,沈氏所居别院实为火炮试验场,那些"探亲"夜晚,戚将军往往在测试新式火箭。 当68岁的戚继光在贫病中离世时,灵堂只有王氏安排的祭品,这位写下"封侯非我意"的名将,最终在《明史》中留下"妻王氏,性刚烈"的记载,而五个庶子皆未录入族谱。 400年后,威海戚氏宗祠仍悬挂着王氏亲手所绣"海波平"锦幡,那些金线暗纹里,或许藏着另一个版本的荡寇故事。 信息来源:《孟诸戚公墓志铭》
1561年,戚继光在外偷偷纳了小妾,并生了5个儿子,妻子王氏得知后,抄起一把长刀
静雅阶苔染露寒
2025-07-16 14:07:31
0
阅读: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