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飞行员杨国祥三次按下投掷按钮,可氢弹却没反应!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虽然原子弹和氢弹都是与核反应有关的巨大杀伤性武器,但是跟原子弹相比,氢弹的单位杀伤面积成本更低且威力更加巨大。 1971年12月30日,西北戈壁滩上空,一架强-5超音速战机正急速飞行。驾驶舱里,飞行员杨国祥的后背早已湿透,他刚刚三次按下投弹钮,但机腹下那颗承载着整个国家核希望的氢弹,却像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 无线电里一片死寂,地面指挥中心里无数双眼睛,只能通过仪表数据感受着高空中的紧张。更要命的是,飞机的燃油即将耗尽,最多还能飞不到四十分钟。很快,地面传来清晰而决绝的指令:“弃机跳伞!” 这道命令在当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可杨国祥却犹豫了。这一跳,意味着这颗耗资数亿、凝结了无数顶尖科学家心血的国之重器,将变成一堆废铁。在个人安危与国家利益之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我请求带弹着陆!” 这根本不是胆大,而是近乎疯狂。氢弹一旦在着陆时因颠簸或失误被引爆,别说他自己,整个机场都将从地图上被抹去。他要带着这颗威力无穷的氢弹活着回去,这孤注一掷的豪赌,押上的是他自己,赌的却是这个国家的命运。 1929年,杨国祥出生在云南玉溪的农民家庭,童年记忆里全是炮火、逃难和破碎的山河。这些构成了他对“国”与“家”最深刻的认知。他憋着一股劲,立志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十岁的他毅然参军,并很快被送入航校,成了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 那时的训练条件极其简陋,但他硬是凭着天赋和拼劲,技术突飞猛进。朝鲜战场上,面对装备碾压的美军,他多次驾驶战机与敌人硬碰硬,打出了战功,也淬炼出一身实战技术。 回国后,他的履历堪称完美,一路从飞行员干到代理师长,还在1956年全国空军大比武中拿下第一,成了战友口中的“彝族之鹰”。 也正因如此,当国产强-5战机进入关键的试飞阶段时,他成了主试飞员的不二人选。在200多次高风险的试飞中,他一次次挑战极限,为这款战机的定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七十年代,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空前巨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手握核武器,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核讹诈。苏联甚至在边境陈兵百万,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在这种背景下,拥有一颗真正能用于实战的氢弹,就是国家能不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的关键。 从理论到装备,科学家们已经铺平了所有道路。万事俱备,只差这惊天一爆。有着近3000小时飞行经验、在战场和试飞场都证明过自己的杨国祥,自然成了执行这次氢弹空投试验任务的最佳人选。 为此,他进行了一整年与世隔绝的封闭训练,反复模拟投弹180多次,把每一个动作都练成了肌肉记忆,准备得如此周全,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杨国祥违抗命令,决心带弹返航时,整个机场迅速进入紧急状态。偌大的停机坪上,所有人员被清空,只剩下师长宋占元和一名助理留在塔台,陪他共赴这场生死之约。 接下来的25分钟,每一秒都无比漫长。杨国祥沉着地驾驶着飞机,一点点降低高度,稳稳进入着陆航线。这颗氢弹的挂载方式很特殊,一旦着陆,弹体离地面只有不到20厘米。任何细微的颠簸,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最终,在一片死寂中,战机平稳触地、滑行、停住。那颗威力巨大的氢弹,静静地悬在跑道上,离地面的高度,还不到一个啤酒瓶高。当杨国祥跳下驾驶舱时,师长宋占元一把将他抱住,激动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杨国祥的这一次搏命,不仅保住了这颗昂贵的氢弹,更关键的是,为查明故障原因提供了唯一的实物。事后检查发现,问题竟出在一个极小的细节上:仅仅是高空的温差导致了连接线路出现故障。 几天后的1972年1月7日,故障排除。杨国祥再次驾驶同一架战机,飞向同一个目标。上次的生死考验仿佛没有在他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这一次,随着投弹钮按下,巨大的氢弹应声脱离,呼啸着砸向戈壁深处。片刻后,一朵壮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杨国祥也热泪盈眶。这朵蘑菇云,宣告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彻底成了历史。 因为这次壮举,杨国祥荣立二等功。但在那个一切皆是机密的年代,他的名字和故事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深深地隐藏了起来。 后来,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魂系蓝天》,但银幕上的英雄是谁,没人知道。这位英雄就这么默默无闻地继续工作,后来晋升为空军副参谋长,直到1984年退休。 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途径是壮大和平力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国防,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而国防实力的巩固离不开正如杨国祥这样一批又一批爱国有志青年的付出! 信源:百度百科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飞行员杨国祥三次按下投掷按钮,可氢弹却没反应
烟雨评社
2025-07-16 15:53:42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