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4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个年代,珠江两岸的人过河全靠渡船。台风一来交通就断,汽车得绕一百多公里。胡应湘开着车堵在渡口,看着对岸干着急。 这个香港富豪脑子里蹦出个念头:非得在珠江口架座桥不可!可当时谁都没底,30亿投资?中国连造大悬索桥的经验都没有。 外国专家直接摇头:“珠江口地质不行,造不了桥。”胡应湘的倔劲上来了:“洋人造得,中国人造不得?” 胡应湘是香港“出租车大王”胡忠的儿子,家里车库停着全港第一辆劳斯莱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富二代,偏要跑到工地上和工人一起抡锤子。 1963年创业,他用“三天盖一层楼”的疯狂速度震动香港地产圈。到了80年代,他的眼睛盯上了内地。别人忙着倒卖家电、囤积地皮,他倒好,非要掏30亿真金白银建桥。 香港商圈炸锅了:“这桥一建,货都从广东直运内地,谁还走香港港口?”有人甚至放出狠话。胡应湘眼皮都没抬:“没这座桥,香港和内地永远是两个世界。” 1992年大桥开建,预算10亿的账越算越大。钢材涨价、施工遇阻,钱像流水一样出去。30亿!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简直是天文数字。 胡应湘的合和实业资金链差点断了,这个坐拥写字楼的大老板,转头就把名下多处房产抵押出去。 别人笑他疯,他带着铺盖住进工地窝棚,亲自蹲在江边督工,焊点有没有裂缝、钢筋捆得牢不牢,他都要过目。 工人三班倒,他跟着熬通宵。主跨888米,世界第一!外国造这种桥起码花七八年,胡应湘的团队只用了五年。 1997年通车那天,他站在桥上看着车流滚滚,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这座中国自主建造的跨海大桥,成了世界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大桥一开张,收银机就“哗啦啦”响个不停。设计一天跑8万辆车,结果冲上12万辆!过路费像开了闸的洪水涌进来,一天400万,一年轻松超10亿。 1999年国庆那天更吓人,单日进账800万。算算账,不到三年就能把30亿本钱赚回来。合同白纸黑字签着,胡应湘能收到2029年。坐在家里,光靠过桥费就能再赚两百个亿!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胡应湘,当初“还本捐桥”的豪言壮语作数吗?2005年春天,答案来了。胡应湘一笔签下捐赠书,把价值连城的虎门大桥白白送给了广东省政府。 签字仪式上,记者忍不住问他:“两百亿啊,胡先生,您心疼不?”胡应湘笑了,像聊家常一样说出那句掏心窝子的话:“做买卖,信用比金子值钱;做中国人,有些账算的是家国。” 他亏了吗?看看今天的虎门大桥吧。二十多年过去,车流量挤爆了桥面,政府不得不花上百亿扩建。5亿辆车在这桥上跑过,货如轮转,厂如春笋。 珠江东岸崛起了世界工厂东莞,深圳从渔村变身大都市,胡应湘要的就是这个。桥通了,人心就通了,珠三角的经济血管就打通了。 他自己也没闲着,在内地捐学校、帮学生,累计捐出两亿多。2020年,85岁的老爷子戴上“深圳特区40年模范人物”的奖章,笑得比当年在普林斯顿毕业还开心。 当年算盘打得精的人,如今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有人盘算着三十年的过路费利润,有人却把百年大计刻在江海之间。 虎门大桥的每一道钢索,都勒着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商道,在诚;真正的远见,在国。 胡应湘这群港商,在改革开放浪潮里抓住了机遇,更扛起了时代压下的担子。 他们往内地砸的每一分钱,修的每一条路,架的每一座桥,都是在把香港的命运和祖国的血脉,牢牢焊在一起。 信息来源: 《广州日报》 《南方日报》胡应湘专访实录
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
玉尘飞啊
2025-07-16 17:22: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