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8月1日开始征新关税
特朗普政府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对多国加征新关税,本质上是其“美国优先”战略的延续。
从经济层面上看,特朗普并未采用“一刀切”税率,而是针对不同国家设定阶梯式关税(日本、韩国25%,欧盟30%,加拿大35%,巴西50%),同时通过个案谈判实现“定制化妥协”。
例如印尼原定32%的关税通过承诺采购美国商品(150亿美元能源、45亿美元农产品、50架波音飞机)降至19%,但需接受美国商品零关税进入印尼市场的不对称条款。
这种设计旨在最大化施压效果:对经济依存度高的国家(如印尼对美出口占GDP的4.5%)迫使开放市场;对抵抗能力强的经济体(如欧盟)则以高税率逼其局部让步。
从政治层面上看,关税政策实质是特朗普平衡国内多方诉求的工具。
安抚军工与农业集团:
波音因新增订单缓解产能闲置危机(2024年订单跌40%);
中西部农场主通过印尼等国的农产品采购协议获得稳定出口渠道。
对冲“反战情绪”与“通俄质疑”:
在乌克兰问题上对普京“失望”后,加征关税可展示对俄强硬姿态,同时呼应共和党强硬派推动的500%对俄关税法案。
转移通胀责任:将国内物价上涨归咎于“他国不公平贸易”。
从国际贸易层面上看,全球供应链面可能将临三重系统性风险。
成本传导与产业迁移:
印尼纺织、家具业(占对美出口54%)因19%关税面临订单流失,部分企业计划迁往越南;
而越南自身受20%关税及40%转口附加税限制,被迫接受“美方免税、越方缴税”条款,产业链重构加速。
大宗商品价格失控:
巴西橙汁(占美进口50%)、咖啡(33%)因50%关税可能涨价10%以上,叠加美国本土旱灾导致的牛肉减产(预计2025年下降2%),食品通胀压力向全球扩散。
规则碎片化危机:
欧盟以840亿美元反制清单(瞄准波音、农产品)回应美国30%关税,日本则拒绝“牺牲农业换协议”,多边贸易体系被双边交易取代,WTO争端解决机制近乎失效。
综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或许能在短期内缩减贸易逆差,但企业成本上升(如苹果手机因半导体关税提价)终将转嫁给消费者;而若欧盟进行反制,则可能导致肯塔基州波本威士忌、华盛顿州苹果出口萎缩,形成“关税回旋镖”。
如此蛮横的关税政策也或许将倒逼新兴国家加速“去美供应链”联盟,如印尼扩大与中国镍加工合作,欧盟推进与东盟自贸协定等,削弱美国技术标准影响力。
另外,若11月美国大选前美国国内通胀因关税再度飙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对他造成反噬,遭到选民抵制。
特朗普的关税战术本质是以全球供应链为代价的选举工程:通过分化谈判、利益输送维持核心票仓,但无视政策外溢对盟友体系与多边秩序的长期腐蚀。
当“美国优先”异化为“美国孤立”,所谓的胜利不过是透支未来信用的短期幻觉。
附:7月16日美国总统机场记者会,特朗普谈及关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