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8年3月,当获悉自己即将出任徐州“剿总”司令时,刘峙曾公开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参考资料:2025-02-06 吉安市人民政府——刘峙——国民党上将、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 在近代中国的将星录里,刘峙是个绕不开的矛盾人物,前半生,他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八大金刚”之一,打仗屡战屡胜,人送外号“福将”。 可到了解放战争,他却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败将军”,甚至被讽刺为“飞将军”——不是因为善于奇袭,而是部队总能光速溃败,而他本人总能“恰到好处”地脱身。 一个曾经的猛将,怎么就一步步混成了这个样子?这得从他早年说起。 刘峙童年不幸,靠叔祖父拉扯大,不过他读书争气,先是在家乡私塾启蒙,后来还去日本留过学,打下了点底子,回国后,他顺理成章地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算是正经的科班出身。 毕业后,刘峙的起步并不顺,在东北军受排挤,干脆辞职回了老家,但他终究不是安分的人,没多久就南下广东,在各路军阀部队里辗转,从参谋干到连长。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20年,当时他所在的部队与陆荣廷部交战,刘峙带头冲锋,勇猛异常,这股劲头恰好被时任前敌总指挥的蒋介石看在眼里。 两年后,孙中山北伐,刘峙再次被重用,带队直插江西腹地,有了蒋介石的赏识,他的路好走多了。 1924年,刘峙受邀到黄埔军校当战术教官,算是正式进了蒋介石的核心圈子,在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他的表现堪称完美。 先是率部全歼仙人岭守敌,拿下东征首个大捷;接着又在关键时刻带兵肉搏,顶住了敌军的疯狂反扑,挽救了整个战局,战后,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代理团长。 对蒋介石来说,能力是一方面,忠诚才是最重要的,刘峙在这方面显然也让他十分满意。 此后,刘峙的仕途一路绿灯,1928年,他已是第一集团军的总指挥,率部攻克济南,风光无限。 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手反蒋,中原大战爆发,在这场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把第二军团交给了刘峙,让他去硬扛。 再往后,刘峙又成了“围剿”红军的主力,从豫鄂皖苏区一路打到中央苏区,因“战功卓著”,1935年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 即使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也丝毫未减,还派他去整编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队。 抗战爆发,他顺理成章地出任集团军总司令,到1945年抗战末期,他甚至接替了白崇禧,当上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可以说,在解放战争前,刘峙一直是国民党军界最顶层的人物。 然而,福兮祸所伏。抗战一结束,内战爆发,刘峙的“福将”光环迅速褪色。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危急关头,蒋介石又想起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部下,决定重新起用刘峙,任命他为徐州剿总总司令,指望他能顶住解放军的攻势。 面对重任,刘峙也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话说得慷慨激昂,可现实却无比残酷,他上任才九天,开封就被陈毅、粟裕攻克,随后,兖州、济南相继失守,战火直逼徐州,刘峙慌忙把几十万大军收缩在徐州附近,企图固守。 这场大决战,解放军投入六十多万人,而刘峙和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军,不算增援就有六十万,总兵力高达八十万,优势在我,本该如此。 但战役一开打,刘峙的指挥就乱成一锅粥,庞大的兵团各自为战,被解放军分割包围,仅仅55天,杜聿明兵团被全歼,杜聿明本人被活捉,国民党军损失五十五万余人,而总司令刘峙,则成功“脱险”,逃回了南京。 这场惨败,让刘峙的军事声誉彻底破产,“常败将军”的帽子是再也摘不掉了,他被解除一切职务,再次挂名总统府战略顾问。 不久后,他远走印度尼西亚,过了几年远离政治的平淡生活,直到1954年才回到台湾,在台中定居,最终于1971年病逝,终年79岁。
国军中将李本一是抗日名将,他于1949年被俘后,本着优待俘虏的政策,林总提出让他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