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志愿军500人急袭南朝鲜溃军,结果因为天黑走错路,误入6000余人的英军阵地,却创下史无前例的军事奇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对战,为打破联合国军在西线的合围企图,志愿军司令部决定险中求胜,派精锐的40师直插南线,像一把尖刀刺向敌军腰部,意图打乱其整体部署。 40师不负众望,攻势凌厉,当面的南朝鲜军队一触即溃,仓皇南逃,为防止溃兵通风报信、重整旗鼓,40师随即命令三营果断追击。 3营的将士们一路猛追,从白昼打到黑夜,可谁知,就在他们追至加平以北的山谷时,前方突然爆发出极为猛烈的火力。 将士们来不及多想,本能地卧倒反击,一场激战就此在漆黑的夜里打响,直到第二天拂晓,大家才看清了对手的真面目,对面竟然是强大的英军和加拿大部队。 英军装备着皇家重型坦克,炮兵、迫击炮一应俱全,加拿大的部队也是久经沙场,战斗力强悍。 两支部队加起来超过6000人,武器弹药充足,正准备北上增援主战场,反观3营,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和战斗,早已人困马乏,全营仅剩500人,弹药和粮食也濒临耗尽。 巨大的兵力悬殊,而且我方正好处在敌军的包围圈中心,这几乎是一场必输的遭遇战,3营的处境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几乎无法逆转的局面,营长李德章和参谋长刘玉珠却异常冷静,按常理,唯一的生路就是突围,能跑出去一个算一个。 可他们心里清楚,即使侥幸突围,也无法阻止这股强大的敌军增援前线,那样一来,志愿军主力部队将面临巨大威胁。 短暂商议后,李德章做出了一个在众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决定,那就是和敌军硬碰硬。 令人动容的是,当决定下达后,李德章和刘玉珠都争着要亲自带领小分队,去执行最危险的“突围”任务。 这里的“突围”,并非逃跑,而是主动向敌军最密集的地方发起冲击,用生命把敌人死死地拖在原地。 在营长的感召下,全营500名将士上下一心,人人眼中都燃起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火焰。 他们深知,硬拼是下策,必须依靠智慧和奇袭,李德章当即带领一支20人的精干小队,悄悄绕到敌军东侧,猛然开火,成功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刘玉珠指挥主力部队从正面,趁着英军行军队列尚未展开,发起了冲锋。 英军行军时习惯将坦克放在最前面开路,志愿军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战士们集中火力,用手榴弹集束和炸药包,硬是敲掉了最前头的几辆坦克,瘫痪的钢铁巨兽瞬间成了堵住后续部队的绝佳路障。 志愿军的步兵则发挥穿插优势,三五成群,灵活机动,用血肉之躯冲向敌阵,硬生生绊住了这支庞大部队的脚步。 联合国军起初以为遭遇了强大的志愿军队伍,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又鏖战了一整天,3营的阵地在炮火中几度易手,伤亡急剧攀升,战斗最激烈时,营长李德章被炮弹炸断双腿,他强忍剧痛,滚进战壕继续指挥,直至昏迷。 而当他醒来时,却接连听到了噩耗,我方多名指挥员壮烈牺牲,阵地岌岌可危,然而,3营的战斗意志却并未被炮火摧垮。 剩下的战士们依旧死守不退,用生命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天黑之后,久攻不下的英军终于怕了,他们深知志愿军夜战的厉害,担心夜长梦多,最终选择了撤退。 身负重伤的李德章敏锐地抓住了战机,他立刻集结全营仅剩的100多名伤员,对撤退中的敌军发起了最后的追击,并成功重创了负责殿后的澳大利亚营。 就这样,一场从遭遇战演变来的阻击战,硬是打了四天之久,直到志愿军大部队赶到会合。 此役,3营以伤亡近400人的代价,成功将6000多人的联合国军精锐阻击了整整四天,为东西两线的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美国老兵说过,朝鲜战争,当中国军队拔出刺刀,冲出来和你展开肉搏战的时候,你能感受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