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卡斯特罗来中国大使馆吃饭,在菜园里发现了一个绿色的水果,觉得很奇怪,就摘下来咬了一口,发现这个东西味道还不错,便询问这是什么? 1994年的哈瓦那,一位古巴领导人在中国大使馆的后院菜园偶遇一种陌生绿色果实,带着好奇咬下一口,清甜滋味让他惊叹不已。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意外掀开中古友谊的一页新篇章,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一包从北京带来的种子,如何跨越重洋,在加勒比海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改变当地人的餐桌? 1994年的古巴,经济正从特殊时期的低谷缓慢复苏,物资匮乏,市场上蔬菜种类稀少,普通家庭的餐桌往往缺乏新鲜色彩。中国驻古巴大使徐贻聪到任时,深知当地农业面临的困境,特意从北京菜市场挑选了一包黄瓜种子,带到哈瓦那。他在使馆后院开垦出一片菜园,清理杂草,翻整红土,亲手将种子撒下,并搭建竹架,为黄瓜藤提供攀爬空间。这片菜园原本种植当地耐旱作物,但产量低,长势平平。黄瓜种子却展现出惊人适应力,两个月内,藤蔓爬满架子,点缀小黄花,结出带刺的青色果实,为使馆增添一抹生机,也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伏笔。 卡斯特罗到访中国大使馆时,正值物资短缺的时期,使馆厨房的食材选择有限。厨师利用刚从菜园采摘的黄瓜,制作了一盘凉拌菜,端上餐桌。卡斯特罗品尝后,对这种清脆爽口的蔬菜产生浓厚兴趣,提出要参观菜园。使馆后院的黄瓜藤上,挂满带毛刺的绿色果实,形态奇特,引起他的好奇。他摘下一根,擦拭后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让他颇为惊讶,随即询问这是何物。徐大使介绍,这是从中国带来的黄瓜,耐热耐旱,适合古巴气候。卡斯特罗表现出浓厚兴趣,详细了解种植方法,从选种到土壤管理,再到竹架搭建,逐一询问。使馆工作人员向他展示种植过程,讲解如何应对海风和烈日,确保黄瓜茁壮生长。卡斯特罗对这种作物的潜力印象深刻,决定推动其在古巴的推广。 古巴农业部很快行动起来,派专家到使馆学习黄瓜种植技术。徐大使毫无保留,分享剩余种子和手写种植笔记,并指导搭建竹架和灌溉方法。古巴的气候条件苛刻,海风夹带盐分,土壤贫瘠,烈日炙烤,但黄瓜展现出顽强生命力。三个月后,哈瓦那郊区的试验田里,黄瓜藤长势喜人,挂满果实。农业专家验证了其高产和适应性,决定推广种植。菜市场上,黄瓜作为新品种受到主妇欢迎,摊贩摆出绿油油的货品,吸引顾客。国营食堂将凉拌黄瓜列入菜单,成为招牌菜,甚至哈瓦那大学的食堂也增添了这一菜色。古巴军方发起种植竞赛,鼓励各军营开垦菜园,自产黄瓜,确保粮食供给。黄瓜在古巴逐渐被称为“中国黄瓜”,成为中古农业交流的象征。 黄瓜的推广改变了古巴的农业格局,也加深了两国联系。徐大使离任时,古巴政府为他颁发特殊贡献奖,奖状上特别提到“徐贻聪黄瓜”,以表彰他对当地农业的贡献。后续多年,中国大使馆持续向古巴提供蔬菜种子,古巴农业专家也频繁赴华学习大棚技术。哈瓦那老城区的壁画上,黄瓜藤与中古两国国旗交织,象征深厚友谊。菜市场里,摊贩讲述黄瓜的故事,称其带有中国海的咸味与古巴太阳的热情。黄瓜不仅丰富了古巴人的餐桌,也成为两国人民交往的纽带,承载了跨越国界的真挚情谊。
1994年,卡斯特罗来中国大使馆吃饭,在菜园里发现了一个绿色的水果,觉得很奇怪,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7-17 17:02: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