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彬县,农民晁某和媳妇发生争吵,他挨了一巴掌,很没面子。一怒之下,跑出家门,躲在“古城墙”下抠土。抠着抠着,1个“绿茶壶”竟然冒了出来。瞧着四下无人,他着急地把衣服一脱,裹着茶壶,抱着就跑了…… 晁日兆,1930年代生于陕西彬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世代种地为生。他身材瘦削,脸庞被烈日晒得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常年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他家住土坯房,屋内陈设简单,木桌、竹椅、墙角堆放的农具和屋檐下晾晒的玉米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晁日兆与妻子育有几个子女,妻子性情泼辣,操持家务之余也常下地帮忙。两人日子清贫但平静,平日里与乡邻相处和睦,常在村头土路上与人打招呼,话语朴实,带着浓重的陕西口音。他的小舅子高立勋,家住西安,是一名普通市民,对古玩文物略有兴趣,偶尔翻阅相关书籍,但并无专业背景。禚振西,耀州窑瓷器研究领域的权威,长期在陕西从事考古与文物研究,对唐宋瓷器的烧制工艺了如指掌,尤其是耀州窑从唐代创烧到宋代鼎盛的历史,研究笔记里记录了大量细节。 1968年夏,晁日兆在地里忙碌一上午后回家,因琐事与妻子发生争吵。妻子性子急,抬手给了他一巴掌。晁日兆气不过,摔门而出,跑到村外残破的古城墙下,蹲着用手扒拉墙根的黄土。挖着挖着,手指触到一块硬物,拨开土层后露出一抹绿色。他加快动作,清理出一件碧绿的瓷器,形似茶壶,表面刻有花纹。他四下张望,见无人注意,便脱下外衣裹住瓷器,抱在怀里快步回家。回家后,他用井水冲洗瓷器,泥土褪去,壶身显现出盛开的牡丹花纹,壶嘴塑成一只昂首的狮子,提梁上雕刻着展翅的凤凰,纹饰繁复却不失典雅。他和妻子反复端详,发现壶底有个梅花形小孔,却找不到壶盖,觉得这东西没法用,索性摆在客厅木桌上当装饰。这件瓷器在家中静静放了十四年,期间无人问津。 1982年,高立勋来彬县探亲,注意到桌上那件绿釉瓷器。他凑近观察,抚摸着壶身的花纹,惊叹于其精美工艺,觉得绝非普通物件。他询问来历,晁日兆笑着讲了当年的发现经过。高立勋提议带到西安鉴定,晁日兆同意,用旧布包裹瓷器交给他。高立勋次日清晨赶到西安考古研究所,找到专家求教。研究所联系了耀州窑专家禚振西,他一见到瓷器便俯身细看,用放大镜观察刻花纹饰,嘴里念叨着工艺细节。经鉴定,这是一件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8.7厘米。壶底梅花形注水孔与内部导管设计精巧,正立时水不外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壶身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象征万鸟、万兽和花中之王,因此被专家称为“三王壶”。禚振西查阅史料,确认这是耀州窑精品,存世稀少,堪称国宝级文物。 耀州窑,唐代创烧,宋代达到顶峰,是中国六大名窑之一,以青釉瓷器闻名。其工艺特点在于釉色青翠,刻花精细,造型多样。这件倒流壶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注水设计,壶底梅花孔连接内部导管,水从底部注入后,壶正立时不会外漏,显示出匠人巧思。凤凰、狮子和牡丹的纹饰在五代时期常用于官窑器物,象征皇权与尊贵。这件瓷器虽无壶盖,但不影响其完整性,工艺复杂程度在耀州窑瓷器中极为罕见。研究所建议晁日兆捐献文物,他思量后同意,亲自将瓷器交到西安博物馆。博物馆颁发1000元奖励,这件“三王壶”被列为镇馆之宝。2016年,它亮相丝博会,象征文化传承。专家估算其价值达15亿元。 晁日兆此后继续务农,生活未因文物改变,直至去世。高立勋和妻子也未因这件瓷器改变命运,但他们的故事因国宝而被铭记。这件倒流壶不仅是耀州窑工艺的巅峰之作,还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它从古城墙下的黄土中重见天日,历经千年,静静诉说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晁日兆的偶然发现,像是历史的巧合,将一个普通农民与国宝联系在一起。这件文物如今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吸引无数人驻足,也让人感慨命运的无常与文化的永恒。
1968年,陕西彬县,农民晁某和媳妇发生争吵,他挨了一巴掌,很没面子。一怒之下,
混沌于浮云
2025-07-17 18:57:59
0
阅读:1418
用户10xxx86
后悔死了吧
神弓双刀侠
应该到发现的地方继续找壶盖!
时间之骨
请问各位,“抢”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