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考生,人家的孩子是考官 川北医学院近日通报了一起因学生科研成果引发争议的事件,主角是一位在多个高水平期刊发文的学生罗某某。经核查,罗某某曾收到npj Digital Medicine、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审稿邀请,目前已参与3篇论文审稿。撇开争议和审查不谈,这件事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角度,我非常想知道他的父母是谁? 科研之路从来不轻松。一个本科生能在JAMA、Nature旗下期刊发letter、correspondence,甚至参与审稿,不论具体贡献几何,至少说明他进入了某些科研圈层。而这种进入,绝不是“偶然”二字可以解释的。 很多家长热衷于鸡娃,却忽略了科研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早期认知引导。一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能组织团队、投多篇SCI,甚至搞meta analysis、收审稿邀请,这背后需要多少资源调动能力?需要多早就明白什么叫影响因子?什么叫通讯作者?什么是PubMed检索规则?没有家长从小的引导和支持,哪怕是代劳,普通学生根本接触不到。 更别提能去理解、适配期刊风格,掌握学术表达方式。这不是天赋的问题,而是信息差、资源差、环境差的问题。说白了,不是每个孩子都生在能“玩得起科研”的家庭。 我们当然可以批评学生PPT上的炫耀、夸张表达,但别忘了,当大多数学生还在为文献格式犯愁时,另一些家庭的孩子已经坐在了审稿人那一边。这不是某个人“逆天改命”的传奇,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真实写照。 家长对孩子的帮助,不只是学习上的“陪读”,更是认知上的“拔高”,资源上的“铺路”,还有社会机制边界的“试探”。 每一份天赋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不动声色但极其有力的家庭系统。我们也该问一句:你的孩子,真的准备好和这些“家庭实验室”出来的人一起竞争了吗?
学生们对老师的评价笑不活了[捂脸哭]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