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英国海军少将吕德克住在巴黎,他的每个行动,都处于苏联特工的严密监视之下。他经常去一个名叫“左岸”的夜总会。一天夜晚,一个身段柔美,绰约多姿的法国女郎,坐到了他的桌边。女郎自称伊冯娜,与吕德克攀谈起来。 1966年巴黎街头飘着细雨,英国海军少将吕德克刚结束北约总部的工作,抬脚走进一家名叫“左岸”的夜总会。这位掌握北约三级机密的军官早被苏联特工盯上,行踪如同透明。 灯光摇曳中,一名自称伊冯娜的法国女郎靠到他的桌边,柔声攀谈起来。 几句寒暄后,得知吕德克热衷摄影,伊冯娜顺势提议当他的模特,少将欣然应允。 几天后,伊冯娜邀吕德克到公寓小聚。 幽暗的灯光配上缠绵的音乐,一杯白兰地下肚,吕德克彻底陷入温柔陷阱。 此后两人频繁幽会,却不知每次私会都被暗处的镜头精准捕捉。 数月后,几名苏联特工突然现身,甩出一叠床照逼他就范。 起初吕德克尚有侥幸心理,想着对方索要的文件份量不重,便咬牙做了交易。 可他没料到,自己递送文件的全过程早被拍下录像录了音,就此被套上绞索。 特工后来亮出录像时,吕德克才慌了神。对方掐着表威胁:一小时内就能把这些证据送到北约司令桌上。此时的他已成砧板上的肉。 吕德克管辖着北约数十亿军火,小到"响尾蛇"导弹参数,大到F-104战机布防图,连欧洲地下输油管道和原子地雷阵的坐标全在他脑子里。这些机密若泄漏,整个西欧防线将成虚设。 吕德克被迫当起提线木偶,但苏联人没急着榨干他。 直到1967年4月,北约总部从巴黎迁往比利时,特工们才猛然勒紧绳索。 高强度胁迫下,吕德克变得暴躁易怒,健康急转直下。偏偏第二年北约改组,他被调到武器研究核心岗位,掌管军备资源调配。这副担子压下来,医生直接建议他退休养病。 苏联方面哪肯放走这棵摇钱树,竟要求他偷取"隼"式导弹的实体部件。 这种专打低空战机的利器配有自动雷达,苏联眼馋已久。 吕德克硬着头皮从仓库摸出几块零件,送到艾佛尔山岗交给专家验货。 对方鉴定完却要他原样送回,吕德克死活不干——这等于自投罗网。最后零件被特工扔进垃圾堆,偏巧让北约巡逻队捡个正着。 纸终究包不住火。苏联索性策划一出"卸磨杀驴":安插在北约的内应用同款"米诺克斯"相机偷拍机密文件,再溜进吕德克公寓调换胶卷。 等少将拿着拍了家庭聚会的胶卷去冲洗时,相馆老板吓得直哆嗦——显影液里竟浮出"北约绝密"字样。军事反谍机关火速介入调查,吕德克百口莫辩。 1968年10月8日午后,吕德克接到打猎邀约。 他换上橄榄绿猎装,把毛瑟枪塞进车后座,独自开向艾佛尔山岗。 几小时后,当地农民听见枪声寻去,只见少将扑倒在车旁,子弹从后背贯穿前胸。官方咬定是畏罪自杀,可山岗上再无第二人踪迹。 四十多年后尘封案卷忽然翻动。 北约前情报主管在回忆录中承认,当年内部安防漏洞比公开报告严重得多。 吕德克亲属始终坚称他是政治牺牲品,2021年向英国国防部递交重启调查申请,却如石沉大海。2023年北约历史档案解密项目披露,吕德克案卷封面至今烙着"最高敏感"字样。 当年与他对接的苏联特工化名"米哈伊尔",真实身份仍裹在克格勃故纸堆里。 信息来源: 北约冷战时期反间谍报告 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军事档案 BBC纪录片《冷战谍影》人物事件核查章节 前苏联情报官员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特殊任务》
东舰开放日期间,混入一名可疑人员,疑似潜藏的美方特工。关键这家伙太招摇了!
【1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