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发动机不给力?歼-15T为何还用俄发?还有两大问题并未改进! 央视近期公开的

粗茶淡饭乐悠悠 2025-07-18 09:49:43

国产发动机不给力?歼-15T为何还用俄发?还有两大问题并未改进! 央视近期公开的歼—15T生产线画面显示,这款舰载战斗机仍在使用俄制AL—31F3发动机。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国产涡扇—10H发动机换装进度的讨论。 我国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从俄罗斯采购了约1200台AL—31系列发动机,其中AL—31F3专门用于舰载机,数量超过200台,这款发动机针对海洋环境进行了特殊设计,具备增强的防腐蚀性能和在高湿度条件下的可靠启动能力。 AL—31F3的技术指标显示,其推力达到12.5吨,使用寿命为1000小时,首次大修间隔为500小时,相比之下涡扇—10H的推力预计达到13.2吨,使用寿命可能延长至1200小时,但这些数据还需要通过海试验证。 目前歼—15系列各型号总产量约为72架,按照每架配备两台发动机计算,现有的俄制发动机库存能够满足当前需求,更重要的是,AL—31F3在海军航空兵的使用记录表明,其故障率低于预期,维护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涡扇—10H发动机自2022年开始进入海上环境适应性测试阶段,这项测试包括盐雾腐蚀试验、高湿度启动测试、以及在航母甲板条件下的性能验证,根据公开信息,该发动机已完成陆基测试的主要科目。 海军对发动机的验证标准极为严格,需要在不同海况条件下完成至少500小时的飞行测试,其中包括100次以上的航母起降,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8—24个月,意味着涡扇—10H最早可能在2025年底具备批量装备条件。 歼—15T在航电系统方面实现了显著升级,装备了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比前代产品提升约40%,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探测精度也有明显改善,能够在120公里距离上识别目标特征。 然而两个技术问题仍然制约着歼—15T的作战效能,机翼折叠机构的展开时间约为45秒,这在紧急出动时可能影响反应速度,同时该机满载状态下的着舰重量达到24.5吨,接近航母拦阻系统的承受上限。 这些设计局限源于歼—15基于苏—33改进的技术路线,苏—33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设计理念与现代航母作战需求存在差距,要解决结构性问题,需要重新设计机身框架和起落架系统。 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对现有歼—15T进行深度改进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按照国际惯例,第四代战机的服役周期通常为30—35年,而歼—15系列已服役超过10年。 下一代舰载机项目已在研发阶段,预计将采用更先进的气动布局和材料技术,该项目的技术指标包括更大的作战半径、更强的载荷能力,以及更适合现代航母作战环境的设计。 涡扇—10H的装备进度直接关系到中国舰载航空兵的战备水平,该发动机不仅能够提升飞机性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国产发动机的成熟应用将带动整个航空工业链的技术提升,相关的材料科学、精密制造、以及测试验证技术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 目前的技术验证进展表明,涡扇—10H有望在2026年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届时新生产的歼—15T将率先使用国产发动机,而现役飞机的换装将根据大修计划逐步进行。 这一换装过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代表着中国舰载航空兵装备体系的重要进步。

0 阅读:55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