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回乡祭祖,见到等自己22年的童养媳,妻子却说:接她回家。 半个多世纪前,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少年背井离乡,投身革命,留下童养媳独自守着贫寒的家。22年后,他成了开国少将,带着妻儿回乡祭祖,却发现她还在老屋苦等。 易耀彩,1917年出生在江西泰和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家里几亩薄田,收成只够填肚子,土坯房四面透风,冬天冷得手脚生冻疮。他八岁就得挑柴禾,赤脚踩着泥泞山路,手上磨出厚茧。1927年,母亲从亲戚家带回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女孩张凤娥,定为童养媳。她穿着破布衫,瘦得像根柴,来了就帮着干活,劈柴、烧饭、缝补衣裳,硬是把家里收拾得像点样子。易耀彩那会儿不懂啥叫媳妇,只觉得家里多个帮手,日子稍微好过点。 1929年,革命的火苗烧到江西,12岁的他加入共青团,成天穿着草鞋跑村串户,宣传革命道理。1930年,13岁的他背上红缨枪,正式参加红军,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从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到抗日战争打鬼子,再到解放战争冲锋陷阵,他一步步从红小鬼成长为骁勇善战的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53年已担任青岛警备区司令员。那会儿,他和部队女军医范景阳结婚,生了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1953年,抗美援朝打赢了,国内局势稳下来,易耀彩终于能回趟老家。他带着范景阳和孩子们回到泰和县,打算祭拜父母,修修老屋。到了村里,田野里稻子黄了,空气里飘着泥土味。他先去父母坟前烧了纸钱,祭拜完就往老宅走。推开破旧的木门,他整个人愣住了。张凤娥竟然还在那儿,头发花白,衣服补丁摞补丁,正蹲在院子里择菜。她抬头看见易耀彩,手里的菜掉了一地,眼泪止不住地流。她走上前,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想说话却哽得说不出。 易耀彩也没想到,22年过去,她居然还在这个家等着。原来,1934年红军长征前,易耀彩回过一趟家,和张凤娥告别。她说会守着家等他回来。可没多久,国民党反动派闯进村,易家因为支持共产党被盯上。父母被残忍杀害,父亲的遗体被扔进臭水沟,母亲被吊在树上不准收尸。张凤娥那会儿外出干活,躲过一劫,回来后只能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老宅。她没走,也没嫁人,靠种田织布过日子,硬是撑了22年。 范景阳站在一边,看着张凤娥忙前忙后,端茶倒水,收拾屋子。她走过去,拉着张凤娥的手,语气温和地说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她的苦心。她还说,往后就当姐妹相处,不分彼此。易耀彩看着这一幕,心里不是滋味,但也没多说什么。张凤娥这些年吃了多少苦,守着个破屋子,孤零零一个人,换谁看了都得动容。 范景阳更是心细,住了几天,看张凤娥忙里忙外,洗菜做饭,修补屋顶,啥活都干。她跟易耀彩商量,觉得不能让张凤娥一个人留在这儿受苦,打算带她去北京,找个活儿干,日子也能好过点。他们回去劝张凤娥一起走,可她摇摇头,谢绝了。她说父母的坟在这儿,村里的田土她也舍不得,乡下日子清静,她过得惯。易耀彩夫妇拗不过她,只好作罢,临走前留了些钱和东西,还托村里人多照应。 接下来的日子,易家没忘了张凤娥。逢年过节寄去粮食衣物,孩子们放假也常回村看她,带点城里的糖果书本。张凤娥每次都乐呵呵地收下,屋里还是老样子,简单得不行,就堂屋正中挂着政府发的“革命烈士家属”牌匾,擦得锃亮。 1990年,易耀彩病逝,享年73岁,临终前嘱咐把骨灰送回泰和,和父母埋一块。1996年,张凤娥也走了,81岁。范景阳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把张凤娥和易耀彩的骨灰合葬。她站在墓前说,张凤娥为易耀彩守了一辈子,合葬是她应得的。墓碑立在泰和的山坡上,刻着三个人的名字,风吹过,松树沙沙响。
1949年,军统少将周镐遭蒋介石下令枪决,可谁曾想,十六载光阴流转,他的妻子竟手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