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姚广孝病危,朱棣去探望时问有什么遗言。姚广孝说:“还望陛下把溥洽给放了。”朱棣叹了口气,同意了姚广孝所求。 溥洽是大明开国以来最特殊的囚徒。这位临济宗高僧曾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在洪武末年入宫,主持皇太孙府邸的佛事。 建文元年,朱允炆登基后,溥洽升为左善世,成为佛教界的领袖之一。靖难之役期间,他始终陪伴在年轻的皇帝身边,直到南京城破的那个夜晚。 关于溥洽的罪名,《明史》记载得颇为隐晦:“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 这段文字背后,藏着永乐朝最大的政治谜团 :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燕王朱棣的大军涌入南京。皇宫随即燃起大火,灰烬中发现几具烧焦的尸体,宦官指认是朱允炆、皇后、太子朱文奎等人。 对此,但朱棣始终心存疑虑,怀疑朱允炆可能潜逃。 这种疑虑转化为长达十余年的追查。朱棣派遣胡濙遍访天下州郡,郑和率船队远下西洋,一大任务都是探寻朱允炆踪迹。 溥洽作为建文帝最亲近的僧人,自然成为重点怀疑对象。永乐元年正月,溥洽被以 “涉及妖言” 的罪名关押在锦衣卫诏狱,这一关就是十六年。 溥洽在狱中即使锁链加身,仍坚持早晚课诵。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曾多次刑讯逼供,但溥洽始终只说 “先帝天命已尽,贫僧不知其踪”。 朱棣对溥洽的处置极为矛盾。他既想从这位僧人嘴里掏出真相,又忌惮杀掉这个名僧可能引发的风波。要知道,姚广孝也是僧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是皇觉寺和尚,更重要的是,溥洽的师父是著名高僧宗泐,曾主持天界寺,深受朱元璋敬重。 这种矛盾让溥洽的监禁状态变得微妙,没有被判处死刑,能得到基本的饮食供应,有时还能收到外界送来的佛经。但锦衣卫的监视从未松懈,有一次溥洽的弟子想送一件棉衣入狱,竟被搜查了好几遍才获准送入。 姚广孝对此事始终保持沉默。作为朱棣最信任的谋士,他完全清楚溥洽被关押的真相,但在过去的十六年里,他从未向朱棣提及此事。这种沉默背后,是姚广孝复杂考量, 他深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朱棣心中的禁区,任何触及的尝试都可能引火烧身。 直到姚广孝弥留之际,这才开口向朱棣求情,让将溥洽释放。 朱棣的猜忌心是很重的,但他对姚广孝始终信任,而且一直保持着尊重。朱棣和姚广孝相识于四十多年前,初次见面时,姚广孝便向朱棣直言说:“大王若能用臣,臣愿奉白帽著王。” 这个充满野心的暗示,让朱棣既震惊又兴奋,而后来,正是这个和尚,用一个个精准的计谋,将朱棣从藩王推上九五之尊。 如今,姚广孝将死,朱棣对他的这个所求,在短暂考虑后,答应了。 姚广孝的请命至少包含三重深意,其一,是责任。作为临济宗的重要人物,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同门高僧被长期囚禁。溥洽在佛教界声望极高,其师宗泐曾翻译佛经、出使西域,是朱元璋倚重的大德。营救溥洽,符合姚广孝 “以佛辅政” 的一贯主张。 其二,是智慧。姚广孝深知,朱棣对建文帝的追查已陷入僵局。长期关押溥洽,不仅无法获得真相,反而会让民间愈发相信建文帝尚在人世。释放溥洽,等于向天下传递一个信号:朝廷已不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怨。 其三,是自我救赎。姚广孝虽然帮助朱棣夺取了皇位,但内心深处始终存在愧疚。《明史》记载他 “未尝临广堂,居常蔬食”,拒绝所有荣华富贵,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精神补偿。临终前营救溥洽,也是为自己寻求心灵解脱。 三天后,姚广孝这位 “黑衣宰相” 在庆寿寺圆寂,享年八十四岁。不久后,溥洽走出了锦衣卫诏狱。 十六年的监禁让溥洽须发皆白,但身形依旧挺拔。前来接他的庆寿寺僧人发现,溥洽的袈裟虽然破旧,却洗得干干净净。 溥洽被安置在庆寿寺西院,与姚广孝的灵堂仅一墙之隔。朱棣赐给他 “僧录司右善世” 的官职,允许他主持佛事,但暗中仍派锦衣卫监视。 有趣的是,溥洽从未试图离开京城,每日只是诵经、打坐,偶尔与来访的僧人谈论佛法。 释放溥洽后,朱棣逐渐放缓了对建文帝下落的追查。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与姚广孝临终的请命形成呼应。 姚广孝的葬礼极为隆重。朱棣亲自撰写碑文,称赞他 “识察天运,言屡有验”,并追赠荣国公,谥号 “恭靖”。但这位 “靖难第一功臣” 的墓前,始终没有石像生,也没有歌功颂德的铭文,只有一座简朴的佛塔,在夕阳下沉默矗立。 溥洽在庆寿寺住了十年,于宣德元年圆寂。临终前,他将一件贴身的袈裟交给弟子,说:“此乃先帝所赐,吾今归西,当以清净身见佛祖。” 弟子后来发现,袈裟夹层里藏着一首诗:“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 这首疑似建文帝所作的诗,成为历史留下的又一个谜团。#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418年,姚广孝病危,朱棣去探望时问有什么遗言。姚广孝说:“还望陛下把溥洽给放
帝王八卦
2025-07-18 13:55:11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