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曾经有一位负责专门为他传递情报的交通员叫赵玉仙。 赵玉仙枪法极准,能夜

历史萌乐站 2025-07-18 14:08:17

杨靖宇将军曾经有一位负责专门为他传递情报的交通员叫赵玉仙。 赵玉仙枪法极准,能夜打香头弹无虚发,因为喜欢穿花衣骑白马被战友们送绰号“梅花鹿”,为抗日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位在林海雪原里穿梭的“梅花鹿”,其实是吉林通化的农家女。 1932年日军侵占通化时,她的父亲因给抗联送粮食被活活烧死,母亲带着她躲进深山,没多久也冻饿而死。 她投奔抗联,杨靖宇见她熟悉山路,又有一手好枪法,便让她当了交通员,还特意给她买了匹白马——这马跑得快,在雪地里目标虽显眼,却反而让敌人以为是普通农家女。 她的“花衣”和“白马”都是伪装。 赵玉仙总穿红、绿相间的棉袄,在白雪覆盖的山林里格外醒目,日军巡逻队远远看见,常以为是上山采药的姑娘,放松警惕。 可这花衣夹层里藏着油纸包的情报,白马的马鞍下有暗格,能藏下短枪和密信。 有次她去传递杨靖宇的作战命令,半路遇到日军骑兵,她故意让白马放慢脚步,哼着东北小调,日军问她去哪,她笑着扬了扬手里的草药:“给俺娘抓药去哩!” 等日军走远,她一拍马背,白马撒蹄狂奔,准时把命令送到了密营。 “夜打香头弹无虚发”的枪法,是在生死里练出来的。 刚当交通员时,她用父亲的老猎枪练习,在油灯下瞄准香头,练到手指磨出血泡,枪管烫得能烙饼。 1936年冬天,她护送三名伤员转移,被日军“讨伐队”围在山洞里。 剩下的日军不敢靠近,她趁机带着伤员从后山悬崖溜了出去,天亮时发现棉袄后背被弹片划开了七个口子。 最惊险的一次,是1938年给杨靖宇送日军“冬季大扫荡”的布防图。 情报藏在她盘起的发髻里,外面裹着红头绳。 路过日军关卡时,一个汉奸认出她是“抗联婆子”,伸手就要抓她头发。 赵玉仙猛地一偏头,反手抽出藏在马靴里的短枪,枪响时汉奸已经倒在雪地里,她拍马就跑,身后机枪扫得雪沫飞溅,她在马背上回头又放两枪,打中了日军的马腿,才甩开追兵。 等见到杨靖宇时,她发髻散了,红头绳上还沾着血,却笑着把染血的布防图递过去:“将军,鬼子的窝全标清了!” 战友们爱叫她“梅花鹿”,不仅因为她穿花衣骑白马像林中精灵,更因为她总能在绝境中找到生机 有次杨靖宇的部队被围在濛江,断粮七天,是赵玉仙骑着白马闯过封锁线,带回了二十斤干粮和两箱子弹。 她把白马的鞍子卸下来,里面藏着用油纸包的青稞饼,自己却啃着冻硬的土豆说:“马比我金贵,得留着跑路。” 那匹叫“雪点”的白马,是她从日军手里夺来的战马,通人性,每次过险路都主动放慢脚步,成了她最信赖的伙伴。 1940年杨靖宇牺牲后,赵玉仙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在通化、临江一带传递情报。 她知道日军悬赏捉拿“穿花衣的女共匪”,却故意穿着最鲜艳的红棉袄活动,说“让鬼子看看,中国人不怕他们”。 有次她在传递情报时被叛徒出卖,三十多个日军把她围在山顶。 她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抱着马脖子说:“雪点,咱回家了。” 这位没留下照片的女交通员,名字或许在史书中记载寥寥,可在东北抗联的故事里,“梅花鹿”的传说从未断过。 老人们说她的白马“雪点”通人性,在她牺牲后跑回了抗联密营,不吃不喝直到饿死;说她穿的花衣是用乡亲们凑的布料做的,每朵花纹都藏着“盼胜利”的念想。 她用精准的枪法守护战友,用灵巧的身影穿梭敌营,用生命诠释了“交通员”三个字的重量——他们不是在传递纸张,是在传递希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太多像赵玉仙这样的无名英雄,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热血铺路。 她的花衣映着林海的雪,她的白马踏过敌人的封锁线,她的枪声里藏着中国人的骨气。 这样的“梅花鹿”,永远活在东北的林海雪原里,活在后人对英雄的思念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历史萌乐站

历史萌乐站

萌乐相伴,感受历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