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街头,一位五十多岁的环卫工阿姨顶着烈日清扫街道。令人心酸的是,她手腕上系着一根绳子,牵着成年的儿子。原来,儿子有智力障碍,绳子是为了保护他安全,防止他意外伤人或走失。这份母亲边工作边守护的艰辛,被路人拍下视频传上网。视频火了,许多好心人跑去阿姨工作的街道“围观”,甚至不断追问:“你收了多少钱捐款?”这严重打扰了她的工作和生活,让她感到不安,甚至想换个岗位。阿姨很要强,她拒绝了所有社会捐款,强调没拿过一分钱善款。好在,她所在的街道办一直在默默帮扶,帮她申请补助,优先发放慰问品,高温天也有补贴。 据悉,本事件发生于2025年7月高温天气期间,地点在陕西省西安市。核心人物为一名五十多岁的女性环卫工人(下称“阿姨”),她在日常街道清扫工作中,用手腕系绳的方式牵引一名成年男子同行。 据可靠知情人士透露,该男子为阿姨的儿子,患有智力障碍,表现为神情呆滞、行为可能失控。阿姨使用绳子的目的是确保儿子安全,防止他意外碰撞行人或发生危险,这体现了她作为监护人的谨慎态度。 视频显示,阿姨一手持扫帚进行环卫工作,一手通过绳索牵着儿子,场景引人注目。视频发布者配文说明这是一对母子关系,母亲在维持生计的同时照顾残疾儿子。 这一内容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导致部分网友前往阿姨工作的街道实地围观。围观行为包括主动寻找阿姨本人、询问个人生活细节,以及反复质疑她是否接受了社会捐赠。 知情人士指出,这些干扰对阿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她因此产生调换工作岗位的念头。 阿姨明确拒绝了所有社会捐赠和善款,强调未收到任何外部资金援助。这源于她希望依靠自身劳动维持生计,避免依赖他人。 同时,她所在街道办事处在事件前后持续提供帮扶支持,包括协助填写政府补助申请、优先发放米油面等基本生活慰问品,以及在高温天气下按规定每日支付25元高温补贴。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阿姨家庭的基本需求,体现单位对特殊困难家庭的关怀。 那么,从法律角度,这件事如何看待呢? 1、网友拍摄和发布视频的行为是否侵犯阿姨的个人隐私,尤其是在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公开其家庭状况?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网友拍摄阿姨牵子工作的场景并公开其家庭困境,虽未直接暴露姓名住址,但通过画面细节与文字描述使其身份可被特定化,本质上公开了其不愿披露的疾病信息与生活状态。该行为在未获明确同意时,已触及隐私权保护红线。 法律不要求信息必须绝对隐秘,而强调当事人对信息传播的合理预期。环卫工身份不构成放弃隐私权的理由,街道作为公共场所亦不意味着行为可被任意记录传播。 后续网友前往工作场所围观、追问捐赠细节等行为,明显干扰了阿姨正常履职与生活安宁。 《民法典》第1033条明确禁止“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侵扰私人生活安宁”,而现场聚集与反复盘问构成更直接的侵扰。 即便动机含善意,但当行为导致当事人产生调岗意愿时,已实际造成精神压力与生活变动,符合“侵害隐私权”的损害后果要件。 所以,网友们拍摄视频、围观和询问行为或已超出合理边界,已经涉嫌侵权。 2、阿姨拒绝社会捐赠的自主决定权与社会公众善意援助的冲突,如何平衡个人尊严与外部支持。 《民法典》第130条规定, 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阿姨明确拒绝社会捐赠的行为,本质是行使自主决定权。社会公众的捐赠意图虽符合公序良俗,但当援助违背受助者意愿时,强行给予可能构成“善意侵权”。 法律优先保护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掌控权,尤其对弱 势群体而言,尊重其选择比物质给予更能体现平等尊严。 街道办提供的补助申请指导、慰问品与高温补贴,属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的常规帮扶措施。 此类制度性保障具有被动性与普惠性,与主动社会捐赠存在本质区别。阿姨接受单位福利而不受私人赠予,恰恰说明其对制度化援助与私人施予的区分态度,法律应尊重这种理性选择。 本案看似是网络时代的小插曲,实则揭示了法治社会的深层命题,善意需以尊重为界,关怀应以法律为尺。环卫工阿姨手中的绳索拴住了儿子的安全,而法律应成为拴住越界“善意”的那根绳,让每一份尊严都能在阳光下自由行走。 对此,大家怎么看?
“枪响了,出事了……”“713”大案浮出水面,事件仍发生在西安。以前不少人就
【8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