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在北京开会期间遭到逮捕,随后神秘“失踪”。直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7-18 14:15:33

1955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在北京开会期间遭到逮捕,随后神秘“失踪”。直到1982年,此案才得以平反。潘汉年被捕时,很多人都不知情,那么,他到底是怎样被捕的?被捕后又被关在哪里?结局如何?

潘汉年,1906年出生在江苏宜兴,家里穷,母亲靠织布养家。他从小瘦弱,眼神却透着股倔强。1925年,他在上海加入共产党,投身工人运动,组织过好几次罢工,胆大心细。 30年代,他转到地下工作,负责中共特科的情报任务,在上海租界里穿梭,传递密信,联络同志,干得有声有色。 抗战时期,他跑重庆、延安,参与国共合作谈判,帮着促成抗日统一战线。1949年后,他当上上海市副市长,协助陈毅管经济、治安,干实事,口碑不错。 1955年3月,全国党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得热火朝天。潘汉年作为上海代表团一员,坐在会场后排,认真记笔记。 会议上,毛主席点名要求跟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沾边的人主动交代历史问题。潘汉年听完后,回到北京饭店的房间,整理了一份材料,交代1943年跟汪精卫会面的事。 这件事他没及时上报,觉得得说清楚,就把材料交给了陈毅。4月2日,材料送上去,他还以为能过关。 可没过一天,4月3日早上,公安部的人找上门了。逮捕令一下,潘汉年被直接带走,整个过程低调得没人察觉。 上海代表团的人纳闷他咋不见了,但会议气氛紧张,谁也没多问。他被送往北京昌平的秦城监狱,这地方偏僻,群山环绕,戒备森严。 牢房窄小,墙灰扑扑,铁窗透进点光,里面就一张硬板床和一个破桌子。潘汉年被要求交代30年代跟国民党和苏联的接触,尤其是1936年跟莫德惠一起干的机密任务。 审讯没几天就开始了。审讯室灯光晃眼,桌上堆满档案。潘汉年被问到跟汪精卫会面的事,还有30年代在上海的活动。 他一条条回答,讲了当年为执行任务跟国民党接触的细节。材料写了一份又一份,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可这些解释没啥用,组织上认定他有问题。 4月4日,七届五中全会开会,正式批了逮捕潘汉年和饶漱石的决定。会上,中央领导强调党员得对党忠诚,不能因为私交忽略问题。潘汉年的“内奸”帽子就这么扣上了。 在秦城监狱,潘汉年日子过得单调。每天早起,吃点稀粥咸菜,放风半小时,走在操场碎石路上,周围是高墙和卫兵。 他被要求反复写自述,交代30年代的事,尤其是跟苏联的联络。1936年,他跟莫德惠执行的任务高度机密,涉及情报传递,但具体内容从没公开过。 他写材料时,尽量回忆细节,可组织上还是觉得他隐瞒了啥。审讯断断续续持续了好几个月,潘汉年从资深干部变成了“问题人物”,这转变来得太快。 1956年,中央政治局开扩大会议,讨论清查反革命的事。潘汉年的名字被提到,说他犯了严重错误,但因为没直接害党中央,保住了命。 指控主要集中在他30年代的行为,尤其是跟国民党的接触。档案里说他长期潜伏,干了有损国家安全的事。这罪名听着吓人,但具体证据在当时没全公开。 潘汉年继续被关在秦城,生活没啥变化,每天就是写材料、接受审讯。监狱里冷,冬天裹着薄棉衣,夏天热得墙上都渗水,他还是得不停写。 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潘汉年的案子又被拎出来,正式定性。中央说他1936年的行为有叛国嫌疑,罪名更重了。 1963年,最高人民法院判他长期监禁。他被转到湖南一处劳改农场,地方偏僻,周围全是芦苇。他每天干点轻体力活,搬木头、整理工具,身体却越来越差。 1977年4月14日,他在农场宿舍去世,身边只有一本旧笔记本,里面记了些诗,写着对革命的回忆。1982年8月,中央重新审案,承认当年判错了,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名誉。

0 阅读:2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