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李善长、蓝玉等那么多功臣,那他到底杀没杀徐达呢? 明史记载,徐达的话不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7-18 14:53:29

朱元璋杀了李善长、蓝玉等那么多功臣,那他到底杀没杀徐达呢? 明史记载,徐达的话不多,但是思虑却很周详。他在军中下令从来都是说只说一遍,毕竟军令如山吗,诸将也都知道,每次徐达一下令都严格遵守。 但是徐达在朱元璋面前却是非常恭敬的,史载:恭谨不能言。徐达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都非常感恩。 《三略》里说: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徐达应该就是做到了这一点。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吴起也是这样,为了感动士卒,他都能给士卒吸吮脓液。军令一下士卒们足不旋踵,所以才能老打胜仗。 徐达战功卓著,是朱元璋最信任也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两人关系看着挺亲密,朱元璋常常亲切地称呼徐达为“兄弟”。 徐达打仗有个特点,常常开春带兵出征,到了冬天,不管仗打到什么程度,朱元璋一般都会把他叫回南京。每次回来,朱元璋见到他都特别高兴。 不过有意思的是,朱元璋表现得越是随和亲切,徐达对朱元璋的态度反而越是恭敬严谨,从不敢因为关系好就放松了君臣之礼。 朱元璋知道徐达功劳太大,曾经想把自己当吴王时住过的豪华府邸赏赐给他当宅子。这恩宠够大的,但徐达坚决不肯接受。 还有一次,朱元璋和徐达一起喝酒,聊得兴起,朱元璋使劲劝酒,把徐达灌醉了。朱元璋让人把醉醺醺的徐达扶到自己以前当吴王时住的那个旧宫殿里休息。 徐达酒醒后一看环境,吓坏了,赶忙跑到宫殿的台阶上,朝着北方(当时皇帝所在的方向)磕头行礼,连声喊“死罪”。 朱元璋听说徐达这么懂规矩,心里特别满意。后来朱元璋还专门让人在吴王旧宅前面给徐达盖了座大宅子,连那地方都赐名叫“大功坊”,显摆徐达的功劳。 徐达的去世跟一个病有关。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背上长了一个“疽”(一种严重的皮肤感染脓肿)。这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折磨了他几个月。到了第二年(1385年)二月,徐达竟然就因为这个疽去世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是不是传说中朱元璋赐蒸鹅把他害死的?那个故事说,长背疽的人不能吃鹅肉,尤其是发物蒸鹅,吃了会病情加重。 朱元璋故意赐蒸鹅给生病的徐达,徐达一看就明白皇帝要自己死,只能含泪吃下去,然后很快就死了。 但这个说法很值得怀疑! 首先,这个“朱元璋赐蒸鹅”的故事,在所有最权威的明朝官方史书里(比如《明实录》、《明史》)都找不到任何记载。这个说法一直到明朝中期,才在一本私人写的、类似野史笔记的书叫《翦胜野文》里冒出来。这种书里的故事,可信度比较低,更像是后人编的。 为什么后人要编这个呢?主要原因可能是: 朱元璋杀功臣是出了名的狠:像胡惟庸案、蓝玉案杀得人头滚滚,牵连几万人。读书人心里对朱元璋很害怕,后来又很反感。但是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大家不敢说,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人们的胆子就大了,于是各种编排他的坏话就出来了,把很多功臣的死都往他头上安。 清朝人修《明史》没道理替朱元璋遮掩:《明史》是清朝乾隆年间才修完的,由张廷玉等人主编。 清朝修明朝的历史,对明朝皇帝肯定不会有什么美化之心,相反,能抓住他们的小辫子、证明明朝皇帝残暴昏聩才好呢。 如果真有朱元璋用蒸鹅害死徐达这么清楚狠毒的事情,《明史》的编修官们根本没必要、也没理由替朱元璋隐瞒。他们会很高兴地写进去,证明朱元璋的残忍、恶毒。 所以说,“赐蒸鹅”这事,基本是后人编出来骂朱元璋的。这顶大黑锅,朱元璋背得有点冤。 那徐达到底怎么死的呢? 其实很简单合理:徐达一辈子南征北战,打仗条件艰苦,留下病根很正常。背上长疽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病,弄不好就感染要命。史书记载他的病情持续了好几个月,反复发作,最终没能挺过来,完全属于正常病逝。 虽然“赐蒸鹅”是假的,但徐达的担忧和恐惧却很可能真实存在。朱元璋大开杀戒,收拾功臣毫不手软,看着身边一个个老兄弟(如李善长、后来的蓝玉等)或明或暗地被除掉,徐达作为功勋最大的大将,内心不可能没有巨大的恐惧和压力。 历史上能像徐达这样功高盖主还能得善终的名将,实在少得可怜!秦国白起、汉朝韩信的下场,就是血的教训。这种持续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对徐达本就时好时坏的病情,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很可能加速了他的死亡。 徐达的死,主要的就是背疽发作,加上明朝当时的技术有限,没能治好。但同时,朱元璋登基后猜忌功臣、大开杀戒的环境,给徐达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一个久病的人身上,让他更难康复,很可能是导致他最终死亡的重要加速器。至于那只“蒸鹅”,更多是后人为了控诉朱元璋对功臣的冷酷,而强加的一个象征符号罢了。史书上确实没这回事。

0 阅读:79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